原標題:專家:美軍重返亞太難以持久 若失敗將顏面掃地
近年來,美軍在朝鮮半島、我國東海、南海相關海域及周邊等亞太地區用足了心思,這分明是在兌現2010年提出的“重返亞太”戰略。美軍主要作戰力量齊聚亞太,特別是聲稱將60%以上的海上作戰力量移至亞太,註定要把這潭水攪渾,究竟能不能唬住相關國家,還很難説。亞太地區的發展趨勢能否向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仍是一個“未知數”。“紙老虎”現如今的實力,可能只有旁觀者看得清楚。儘管具有“多線作戰”能力的軍隊,但恐怕美軍這樣一支世界型軍隊也未必能撐多久。多線作戰的難度和強度可能會令美軍應接不暇,難以招架。
接連“出招”動機明顯
只要美軍在某一地區出現,似乎都會成為“焦點”,哪怕只是去“晃”一圈,也足可以引發地區的緊張,也會引發外界的諸多評論。美軍為何處處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外界未必能給出準確解讀。遠涉重洋派駐軍隊的目的紛繁複雜,有時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轉移國內視線;有時是為了敲打相關國家;有時是為了調整部署,進一步掌控相關地區局勢。但真正為了盟友兩肋插刀還真不多見,幾乎都是從美國國家利益出發,順帶著考慮盟友利益,這樣理解可能更為貼切。
一是遏制新興國家和傳統對手。自2001年實施了10年反恐,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反恐效果全世界有目共睹;給恐怖分子以強大震懾,但沒有將恐怖分子一網打盡。在這10年間,地區大國,如:中國、印度等國迅速崛起,俄羅斯也迅速復蘇,這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美國一些高官到處叫囂外部威脅,如:美太平洋戰區司令曾説,南海不是中國的內海,做好今夜開戰的準備,等等,這種極具挑釁的言詞極端不負責任;需要引發我國的重視。毋庸置疑,美國早已把我國當成潛在對手,明確把俄羅斯作當主要對手;儘管與印度之間的關係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誰又能肯定印度沒有被美國當成新興對手呢?
二是向多個對手發力展示強大軍事實力,可以借機兜售軍火。坦誠地講,美軍目前的實力,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撼動,包括中、俄在內。但美國人深知,一旦被排擠出亞太地區,將來再想進來,會變得十分困難,甚至沒有可能,所以美軍不會離開亞太地區,而且會不斷調整軍事戰略,強化在亞太地區的部署,以鞏固地區的存在。客觀地講,近些年,亞太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可能多個熱點同時爆發,美國不可能不出面干預,因為有必要掌握這一地區局面,也許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早有“先見之明”。對於不同的對手採取不同的應對之策,如:對於突發情況,迅速調集F-22、B-52戰機;對於持久性對象,則將航母派出,長時間遊弋在敏感海域,以形成震懾態勢;而相安無事時,偵察機、偵察衛星持續跟蹤掌握動態,適時增加或減少作戰力量。此外,美軍通過不斷炫耀武器,以吸引更多買家,這也是美軍武力介入的附帶“産品”。
三是強化其存在即可帶來地區影響力。美國人一直認為,亞太地區有其戰略利益,或許有可能真有;但不能為所欲為,無論如何也不能拓展到別國的領海、領土和領空,必須遵守《國際法》和該地區的規則,亞太地區並不屬於美國人的亞太,亞太地區事務應由亞太地區的國家和人民自主解決。不知美國哪來的邏輯,凡事都參與其中,不僅參與其中,還變本加厲,企圖主導局面。亞太地區的任何一個國家軍事、經濟和影響力都不如美國,無法阻止美國、美軍介入,美軍在亞太地區尤其活躍,頗有喧賓奪主的架勢。在有些敏感問題上,美國不是來幫忙,而是幫倒忙;不參與還好,參與了問題反而更加糟糕和複雜。事實上,美國人的來意是尋找利益的,別無其他目的。
使出“看家利器”參與行動
在有關媒體上,可以看到美軍正著力準備“混合作戰”,可能是為了亞太地區某些國家量身定制的戰爭形態。這是一個新提法,細細研究可以發現,也只有一些偷梁換柱的説法而已,其實就是“聯合作戰”,作戰的對象變了而已,考慮的不只是單純的軍事力量,而是包括更多非軍事力量;也可以認為美軍又在緊鑼密鼓地塑造下一場“戰爭”。
一是積極完善偵打一體作戰體系。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軍主導的幾場局部戰爭來看,美軍作戰準備相當充分,哪怕有百分之百把握打贏,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整個作戰行動基本遵循“情報-決策-行動-評估”這個基本“套路”,美軍最講究體系作戰,而且突出多軍種聯合。美軍在亞太地區正在尋找對手和機會,不斷偵察、不斷試探就不難理解了。今年初,朝鮮半島局勢劍拔弩張,頗有戰火一觸即發的跡象,韓國深感不安,為尋求保護而極力拉攏美國;美國也迫不及待地強化在韓的部署力度,兩國“一拍即合”。不顧中俄等國的強烈抗議,步步前推“薩德”系統,進一步壓制該地區相關國家的戰略空間,破壞東北亞的戰略平衡。此外,時常派出偵察機對我國抵近偵察,時而越界偵察,嚴重侵犯我國的利益。可以預見,美軍不會就此止步和罷休,後續還會有所行動。
二是明星裝備衝鋒陷陣,扮演重要角色。主力戰機、航母和導彈可以認為是美軍對外作戰的“三板斧”,也是其“殺手锏”,都是其必用的常規選項,以此震懾對手。近日,美海軍導彈驅逐艦“波特”號駛入黑海海域,該艦隸屬於美海軍第6艦隊。美海軍宣稱,“波特”號導彈驅逐艦在黑海的行動旨在加強海域安全,強化美軍和盟友的海上備戰和作戰能力。俄羅斯外交部宣稱,俄方將就此作出回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南海是美國航母戰鬥群部署的重點,“斯坦尼斯”號和“裏根”號航母可能進入南海相關海域。美軍如此大張旗鼓地挑釁中俄兩國,是要把亞太地區拖向何處,還是另有隱情,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值得人們關注和深思。
三是牢牢網路空間作戰“主動權”。早自20世紀末,美軍就已經開始籌備建設網路戰部隊,從秘密到公開先後經歷了10多年時間,先後對伊朗核設施、伊拉克防空系統等網路實施攻擊,導致其癱瘓,以此輕而易舉地攻破對手苦心經營的民用、軍用體系,網路戰力量基本走向成熟。2013年斯諾頓爆出“棱鏡門”事件之後,美國通過網路監控別國的邪惡用心表露無疑,對外實施網路攻擊的企圖和面紗也被揭開。前不久對外宣稱,組建近萬人的網路戰部隊,擔負網路攻防作戰任務。種種跡象表明,這種低投入、高産出的作戰樣式已經成為美軍過去和未來戰爭的必備選項,而且為保持對對手的壓制態勢,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使用,形成了“不對稱”作戰優勢。
“多線作戰”背後的“隱情”
美軍向多個方向同時派出主要作戰力量,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事出有因,可能認為,任何一個方向美國都丟不起,丟掉其中任一個方向;但面對此消彼長的地區力量,美軍將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遊刃有餘、隨心所欲。面對多個強有力對手的干預與反干預、介入與反介入、爭奪與反爭奪、拒止與反拒止,對於美國來説,本身就是一個巨大挑戰,即使美國跨越這一關,後面還有更多的“關卡”等待他去跨越。美軍也只有採取“多線作戰”,效果如何現在很難講,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可達到美國人想要的“理想狀態”。
一是美國可以迎來新的“拐點”。美國的發展是不是已經到達了巔峰或者説到達了“拐點”,現在還不好下結論。有些跡象在表明,美國人為此憂心忡忡,擔心這個“拐點”的到來。過了這個“拐點”,世界“霸主”角色將要被改寫,坐享其成的日子將不復存在。美國財政“赤字”問題的出現已有幾個年頭,政府負債率逐年上升,國內也不是平安無事,隨著國力的衰退,一系列的問題會逐步出現,中國有句古話“錢多好辦事”,對於過慣富日子的美國人來説,過緊日子是很難接受的。因此,繼續採取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各種手段來把控海外局面,以保證本國有源源不斷的利益輸入既然也就成為了美國人的當務之急。
二是力不從心,還要點“面子”。美軍在20世紀90年代後,宣稱,“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現如今形勢正悄悄發生變化,國力不及從前,軍費開支大大縮水;與此同時,地區力量迅速崛起,以美軍目前的狀態,單獨發動一場戰爭需要瞻前顧後;就是發動,也會再拉一幫“兄弟”與之並肩作戰,共同分擔風險。此外,現在還能不能向過去那樣“一呼百應”,都很難説,還有多少國家心甘情願地跟隨美國,恐怕只有美國人自己心裏清楚。話得説回來,大國畢竟是大國,為了掩蓋某些領域消退,仍會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
三是美軍心慌意亂,或故裝神情自若。坦誠地講,美軍為了“多線作戰”,投入是巨大在的,大量兵力長期盤踞海外,官兵的身心健康面臨巨大壓力,軍費開支也相當驚人。亞太地區不同於中東、歐洲和非洲等地區問題,熱點問題有其特殊性,歷史與現實問題相互交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美軍參與進入,勢必要打一場“持久戰”,能否撐得住、耗得起,是全身而退;還是“勇往直前、速戰速決”?這既要看美國的戰略調整和經濟實力變化,更要看亞太地區國家對熱點的管控能力,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一廂情願地設想亞太地區熱點變化的走勢。美軍有再多的航母、戰機和軍費也不太可能孤注一擲和放手一搏;一旦陷入亞太地區,總有撐不下去的一天,就是退出去,也只會損兵折將、顏面掃地。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