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很多地方,只見日本殖民者宣揚“功績”的石碑,卻不見歌頌抗日英烈事跡的紀念碑。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是多麼荒唐和悲哀的現象。在民進黨及“臺獨”的操弄下,島內教科書充斥著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表述、措辭,使臺灣年輕一代無法充分了解兩岸抗日英烈的光榮事跡及日本侵華的滔天罪行。臺灣的“歷史失憶症”恐怕還會延續下去。
評論摘編如下:
只見日本殖民者宣揚“功績”的石碑,卻不見歌頌抗日英烈事跡的紀念碑。這是多麼荒唐和悲哀的現象。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正發生在曾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臺灣。1909年至1940年期間,居住于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人因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慘遭殺害,日本為紀念對抗布農族的殉職警察而在此區域設置了至少17座紀念碑,但臺灣光復後,在當地卻找不到一座紀念布農族抗日的石碑或解説牌。臺灣《聯合報》感嘆“臺灣彷彿患了一場漫長的歷史失憶症”。但臺灣為什麼會患“歷史失憶症”?這是一個值得臺灣社會深刻反省的問題。
布農族抗日事跡被淡忘並非個案。在臺北市中山堂前有一座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于1999年10月25日抗戰50週年時落成,但此後長達12年的時間裏竟一直沒有碑文,直至後來國民黨馬英九上臺後,在2011年10月25日當局才撰寫碑文,扼要描述兩岸拋頭顱、灑熱血,驅除日寇的八年抗日史。去年屏東縣石門古戰場一塊代表抗日精神的“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紀念石碑碑文竟被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拆除,引發當地民眾不滿,而更令人氣結的是,該縣政府拆除抗日碑文,居然是為了恢復日據時代由日方留下的碑文。
一段遲來的碑文,一段遭抹除的碑文,一段被刻意淡忘的史實,個中緣由值得尋味。
早在抗戰爆發前,臺灣已淪為日本殖民地,而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裏,臺灣同胞不斷進行反抗,約有60多萬人壯烈犧牲。然而,對於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島內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卻患了“選擇性失憶”。當年臺北中山堂前抗日紀念碑落成的時候正是李登輝主政的年代。對於這樣一件紀念盛事,李登輝卻表現得相當冷淡。當時他已提出“兩國論”,任何兩岸之間的共同記憶和歷史聯繫都是其“眼中釘,肉中刺”。因此,李登輝刻意淡化光復節,企圖把兩岸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光榮歷史從臺灣民眾記憶中抹掉,更遑論立碑文緬懷抗日先烈了。後來陳水扁上臺,不僅反對立碑文,還以“終戰”一詞取代“抗日勝利”及“臺灣光復”,甚至取消光復節為公眾假期。
去年蔡英文執政後對原住民發表所謂“道歉講話”,在闡述相關歷史時,對“日本統治時期”的描述最為友善,竟稱“全面而深入的理蕃政策”,相較之下,“荷蘭及鄭成功”對原住民是“屠殺”、“清朝”則發生“流血衝突”。這種偏頗的史觀根本就是對原住民的嚴重傷害。種種史實證明,當年日本殖民者對臺灣原住民的鎮壓手段相當殘忍。據日本殖民機構臺灣總督府公佈資料顯示,1895年至1920年共討伐生蕃(住在山區的原住民)138次,殺死7080人。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共發動了160多次所謂的“剿蕃戰役”,對原住民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原住民部落遭逢了近乎滅絕的打擊。蔡英文竟以“全面而深入”來美化當年日本侵略者殘害原住民的史實,如何對得起為抗日而英勇犧牲的原住民先烈?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遍佈日本殖民統治者的“功勳碑”,卻沒有布農族抗日的紀念碑,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令人憂慮的是,在民進黨及“臺獨”的操弄下,島內教科書充斥著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表述、措辭,使臺灣年輕一代無法充分了解兩岸抗日英烈的光榮事跡及日本侵華的滔天罪行。臺灣的“歷史失憶症”恐怕還會延續下去。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