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青年與兩岸發展研討會1日在杭州召開。(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7月3日杭州消息 (記者 李傑)由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青年與兩岸發展研討會1日在杭州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十余位青年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研討會的主題“臺灣問題的國際因素”各抒己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
學者在研討會上一致認為,從影響臺海的國際局勢來看,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推行“雙軌政策”,名義上承認“一個中國政策”,又視臺灣為“獨立政治實體”,力圖在兩岸關係中獲取最大利益。雙方在“一中政策”上的攻防表明,中美並沒有脫離“新常態”大框架,中國大陸在戰略上需要保持清醒和定力。
在談到中美關係及美國對臺政策時,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偉男指出,中美關係在2008年以後進入“新常態”,中美關係的“常態”是既有分歧又有合作,“新常態”的“新”主要體現在彈性和韌性的增大上,即分歧甚至衝突的可能增大,而合作的牽製作用也增大。特朗普上臺前後,雙方在“一中政策”上的攻防表明,中美並沒有脫離“新常態”大框架,中國大陸在戰略上需要保持清醒和定力。
臺灣成功大學政治係助理教授王宏仁指出,中美近幾年在亞洲的競爭態勢,越來越朝向推擠的方式在發展,雙方呈現鬥而不破的格局。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希望將臺灣問題懸而不決,並且利用中美“三個公報”與“臺灣關係法”,保持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平衡”。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國柱指出,民進黨在臺灣執政後,明顯加快了“文化臺獨”的步伐,而島外的大環境在朝著有利於臺灣民眾中國意識培養的方向發展:首先,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認同的大環境,使得部分臺灣公眾人物逐漸習慣於自稱“中國人”;其次,大陸的公眾、尤其是下一代,已習慣將臺灣人視為與福建省人等一樣的中國人;而中國大陸陸續推出的給予臺灣民眾“準國民身份”的政策,同樣有助於臺灣民眾中國身份認同的培養。此外,劉國柱還認為,中國大陸在國際上還可以採取更加主動的舉措,強化臺灣民眾的中國身份認同。如對臺灣駐外機構“正名”等。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張立齊提出:臺灣在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割據政權”,在兩岸問題上臺灣“割據政權”強調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的實際存在,而不是如同過去以更高級別的中國作為政治依歸。面對臺當局所謂臺灣與大陸是“國與國”關係和臺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這樣的思路,大陸在處理上要堅定“一個中國”原則,不能把涉臺問題“外交化”或是對臺政策“國家化”。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李鵬指出,我們在面對臺灣問題時,要從戰略思維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受到臺灣角度、臺灣思維的限制。近期美國國務院批准特朗普上臺後首宗對臺軍售,李鵬認為,從中國大陸和臺灣的軍事實力對比看,售臺武器技術意義已經不大,更多的是政治意義。中國大陸要按照自己的邏輯在處理問題,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實力,才能更好處理臺灣問題。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郭艷指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推行“雙軌政策”,名義上承認“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又視臺灣為“獨立政治實體”,力圖在兩岸關係中獲取最大利益。特朗普上臺後,中美結構性矛盾上升,美國會進行某種程度的“臺海再平衡”,美國與臺灣實質性關係的強化不可避免,同時郭艷也認為,美國從其全球利益出發,需要保持中美關係總體框架穩定,不會徹底突破“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教授孔小惠則認為,美國口頭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實際執行的“雙軌政策”,部分程度上將“一個中國”原則空洞化。孔小惠認為,美國不會真正“棄臺”,而是繼續在臺灣問題上保持“戰略模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臺灣地位的模糊,二是對何時結束對臺軍售模糊,三是對是否“協防臺灣”也保持模糊。孔小惠認為,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對發展與臺灣實質關係上可能會有所突破,比如提升雙方官員互訪層級及提升軍售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朱中博發言指出,日本將繼續在“一個中國”原則上堅持“兩面派”做法,日本不敢肆無忌憚衝撞“一個中國”原則,能夠重點使力的地方,就是“軟突破”,比如,借助“國會外交”“政黨外交”“城市外交”“NGO外交”“青年外交”等所謂“外交新思維”以及“正名”、高級別官員訪問等,試踩“一個中國”原則紅線。這些“軟突破”、“小動作”雖然不至於“硬”突破,但頻頻出現,以量變求質變,有讓“一個中國”原則趨向“空心化”的風險,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構成更大挑戰,不能放之任之,必要時必須予以有力反制。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陳淼認為,民進黨在臺灣地區推行“臺獨”,非常需要來自島外勢力的支援。而日本也缺乏單獨遏制中國發展的力量,需要聯合民進黨“臺獨”勢力給中國大陸添堵,這也是日本為追求其地區領導者的重要戰略目標。當今民進黨“臺獨”勢力氾濫不外乎是戰後日本長期扶植“臺獨”,以及美日精心培植圍堵中國大陸“馬前卒”的結果。(完)
第二屆青年與兩岸發展研討會在杭州召開。(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