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滿週年的日子,各界原本期待聽到她的演説,對過去一年的種種作為作個總結與反思,並對未來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和戰略。未料,對這個重要的日子,蔡英文卻選擇沉默以對,不作任何公開演説,當然也沒有回顧與前瞻,也談不上戰略的轉進。這樣的沉默,是意味蔡英文決定“維持現狀”或是她仍在思索應對之道?
臺灣《聯合報》21日發表社論指出,進退不得的處境,正是蔡英文民調重創的主因之一。一開始,蔡英文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主張維護臺灣的“尊嚴”,並矯正經濟上對大陸的過度依賴;從呼應島內選舉“新民意”的角度看,這些似乎言之成理。因此,她更把新世代形容為“天然獨”,認為自己擁有堅實的支援。然而,她急急關上兩岸大門,重創了觀光産業,“外交”戰線也大受影響,RCEP、“一帶一路”和TPP之路皆受阻斷。與此同時,她極力倡導的“南向政策”卻不見進展,最近越南與中國大陸發表聯合公報,更形同為南向設置了新路障。
簡言之,在兩岸關係上,她為臺灣關上了一扇門;但在南向政策上,她卻遲遲無法打開一扇小窗,這讓臺灣在經濟、“外交”上都備感窒悶。如果只是陸客及陸生減少,對觀光、教育産業造成一些衝擊,一般人仍覺得可以支援臺當局兩岸政策。但如果兩岸關係陷入無止境的對抗,民眾當然會懷疑這種不計代價的兩岸政策是否明智。
該社論指出,在蔡英文的思考天平上,在觀光、“外交”、國際參與上付出一些疼痛的代價,卻爭得臺灣的“尊嚴”和發聲機會,或許覺得相當划算。如此,至少增加了臺灣的國際能見度。但是,讓“對外”關係時時處於緊繃的凶險,讓民眾不時迎接“外交”上的挫敗,讓觀光餐飲業者的生計難以為繼,讓兩岸人民的敵意不斷升高,能説這些都是人民“必要的犧牲”嗎?
蔡英文似乎相信,“維持現狀”就是很大的善意,北京執卷追問,反而不具善意。蔡英文也相信,臺灣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便可以構築“力抗中國”的軟長城。蔡英文更相信,如果把兩岸關係放進區域發展的範疇,對臺灣的安全將更有保障。這些想法,當然不是純屬虛構,卻絕非合乎現實。尤其,如果放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中衡量,再對比兩岸政經實力近年的消長,不免顯得虛弱而自不量力。否則,為何“與特朗普通電話”只是一次餘興演出?而臺灣以健康人權要求參與世衛大會(WHA),各國的支援最後也僅剩口惠?
該社論強調,蔡英文認為,臺灣可以繞過中國大陸,進入世界;新南向政策便反映了這樣的思維。但是,要繞過中國大陸,豈是那麼容易的事?早年的臺灣,曾經靠著勤奮的商人一步一腳印,打開了通往世界的貿易之路。今天的臺灣,臺當局卻以為只要大聲呼喊“南向”的口號,芝麻就會主動開門,只能説太過天真。更危險的是,南向至今看不出任何具體成效,但兩岸關係的變調,卻拘礙了臺灣參與“一帶一路”以及TPP之路,得不償失。
關上一扇門,不過是舉手之勞;但要開啟一扇窗,卻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成事。對此,蔡英文應深有體會。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