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進黨陳菊當面怒斥民進黨中央,指責蔡英文的消息在輿論上不脛而走。過去,大家對國民黨的內訌是有些司空見慣,民進黨的內鬥消息倒並不多見。實際上,民進黨自身也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派系,帶有明顯的派閥政治色彩。從早期的五大派系到如今比較活躍的“新潮流係”、“蘇(貞昌)係”、“謝(長廷)係”以及陳菊係與蔡英文的“英係”等大大小小錯綜複雜的派系,不同派系之間的矛盾確實是存在的。只是過去面對對手國民黨的競爭,暫時將這些矛盾掩蓋。
隨著民進黨的全面執政、黨員隊伍也在擴大,再加上現在國民黨的在島內被“追殺”,黨主席之爭白熱化,外患的削弱與內憂的增強是內訌萌發的溫床,而民進黨恰好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關注的更多還是民進黨內訌是否會擴大化、持續化。
從一則緬甸民間故事説起
據説,緬甸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傳説:村莊附近的山上有一條惡龍,每年要求村人獻祭一名處女。為了反抗威權維護人類尊嚴,一到獻祭時都會有村民站出來做英雄,滿懷懲姦除惡的理想,自告奮勇去與惡龍搏鬥。但奇怪的是,從來無人生還,村裏女孩自然越來越少。又到英雄出發日,有好奇的村民悄悄尾隨。在鋪滿金銀財寶的龍穴,英雄歷經艱難,經過浴血奮鬥用劍刺死了惡龍。圍觀的村民不由發出了歡呼。可慶祝的喜悅還沒散去,他們愕然發現,疲憊的英雄坐在龍屍身上,看著閃爍的珠寶,嘴角閃過迷一樣的笑意,然後身上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
不知道,一直以“新南向”為旗的民進黨精英們,除了要借東南亞的跳板走出島內擺脫對岸,對此類的稗官野史可曾耳聞,可是心有慼慼焉?
取得政權前,民進黨熱衷於“為民請命”,滿腔熱血帶頭鬥爭“打天下”。選舉獲勝後,坐在珠光寶氣的龍穴裏,自然是開始酬庸和利益分肥。執政態度也從“謙卑、謙卑、再謙卑”,變成“千杯、千杯、再千杯”。港臺腔今天就説説這種異化。表徵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黨內各派系勾心鬥角戰宮廷啦。
“敗軍之後”的內訌
在不久前進行的全臺1105個基層農會代表改選中,民進黨大敗而歸。隨後,黨內因敗選引發派系亂鬥的消息不脛而走。臺媒報道,“新潮流係”中常委當著蔡英文面“告狀”,指責“英係”要角亂放話,推脫敗選責任,要“新係”揹黑鍋“實在太卑劣”。頗為頭痛的蔡英文只得做東擺下“和解酒”,宴請相關派系代表及縣市長,希望化解心結,共謀黨內團結。
有島內媒體爆“猛料”稱,一路呵護助蔡英文勝選的高雄市長陳菊,在“和解宴”上當場怒轟民進黨中央,點名兩位“英係”的黨內高層,指責他們借選舉在背後拉幫結派搞小動作。尷尬之際,蔡英文也無法搭腔,只得由“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出面打圓場。
以前老説國民黨“內鬥內行”,或許跟國民黨在臺上時間長有關。如今民進黨重新上臺,坐擁豐厚的政治資源,不動心才怪。陳水扁當年上臺時,就安排一幹綠營心腹接任“中選會”主委、掌證交所董事長、做“華視”總經理等,被人諷為“雞犬升天”。
“雨露不均”引發的爭風吃醋
但一群餓鴨子上來,資源再多也是有數的,就有個先來後到你多我少的問題。蔡英文上臺執政前,就有臺灣深綠學者對媒體表示,新當局面臨的重大挑戰有4個,除了兩岸關係、經濟問題、林全“內閣”,剩下的就是民進黨的內鬥,其中內鬥也是綠營掌權後“最大的隱憂”。這正是看到了上臺後必然被權力異化的結局,自然是言出必中。
如今的民進黨,選舉、人事或者特定議題,黨內各派都能因為分贓不均爭得死去活來。有民進黨“立委”指出,原以為勝選後分肥的盛宴黨內會“雨露均沾”,誰知道蔡英文上臺後,人事佈局偏向“新係”,公營事業的肥缺人事安插,更是傾向“新係”、“菊係”及“蘇係”,這讓民進黨內其他派系大為不滿。
比如,新任命的公營事業負責人中,第一金證券總經理葉光章月薪30萬至33萬元(新台幣,下同),是民進黨民代葉宜津的弟弟;臺鹽董事長陳啟昱月薪約29.5萬元,曾任高雄市長陳菊的副市長;臺苯董事長吳怡青月薪45萬至50萬元,是民進黨前秘書長吳乃仁的女兒。林全“內閣”改組名單出爐,蔡英文表姐、“政務委員”林美珠任“勞動部長”。對此,有網友憤怒地説,這是吃相難看、“皇族”當權,真正做到了“內舉不避親”呀。
“左右互搏”的宿命逃得脫?
按照美國學者福山的説法,民主社會的漏洞之一,就是民主的決策過程會被利益集團操控。因為精英們在獲取資源和資訊方面佔有優勢。普通選民如果不知道精英們偷走了他們的錢,也就不會對精英感到憤怒。畢竟,當“惡龍”不再要求血淋淋的人身獻祭,轉為長期穩定的供養,無疑會讓人迷惑得多。但在臺媒和對手的揭批下,民進黨吃相難看、甚至為分贓不均“左右手互博”的本質依舊暴露了出來。
在島內政壇,民進黨一度樂見國民黨 “黨內互打”,永遠是自己的“神助攻”。其實,了解多了就會發現,民進黨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勝者得權,贏者通吃,內鬥火熱,苦的是誰?還是島內百姓。
最近臺灣網友熱議什麼東西比較便宜,有人狂推“薪水”和“人命”。有評論説,35年起薪未變,是一個令人難以面對的尷尬現實。不論用臺灣物價相對便宜、臺灣有“傲人的民主”,或者“最美風景是人”等託詞,都恐難以自圓其説。在民主轉型年代,或許可以説經濟發展不是一切,民主、正義、環境、永續才是更重要的事;但35年過去,這些口號不變,乃至喊得更響,人們難道沒發現“民生”已經變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當然,綠營肯定不認同吃相難看和治理無能的指責。因為他們依舊可以端出臺灣民主的價值和進步來説事,甚至拿出來比較一番。福山他老人家還指出,對程式的崇拜勝過內容也是當代自由民主“政治衰敗”的一個重要根源。當島內為全民選“總統”的民主制度沾沾自喜,藉以傲視大陸時,不妨細思一下,選出來的又是什麼樣的政黨什麼樣的人?是誰,“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不顧兩岸關係和民生經濟,打著“轉型正義”口號,動歪腦筋撈取權力,吃相難看到連自己人都要互懟?這種臺式的“政治衰敗”,跟惡龍的傳説,又是那麼的若合符節(完全符合)。(文/王大可)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