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日報》28日社論指出,臺當局“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表示,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中正紀念堂有必要轉型,“文化部”已組成“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未來除推動修法之外,目前將把中正紀念堂商店中所有“威權統治者意象鮮明”的商品下架,開閉館也停播“蔣公紀念歌”。這種“去蔣化”的舉動,不僅造成文創業者的損失,更將激化社會對立。
社論説,馬英九執政8年,開放陸客來臺,兩蔣商品大受陸客歡迎,中正紀念堂商品部兩蔣商品一度佔所有商品6成。
然而,鄭麗君卻以這些文創商品有“威權象徵”為由,包括公仔、文具、生活用品等,都被要求全面下架。據廠商透露,本月20日才通知清查庫存,告知接下來可能改換logo,24日就把商品退回,要求全面更換新的logo,既不説明原因,也沒有緩衝期,更沒有賠償,業者自然損失重大。
顯而易見,臺當局“文化部”是要將蔣公的一切象徵都從中正紀念堂去除,變成一個完全沒有蔣中正的中正紀念堂,未來改名當然就順理成章。陳水扁在卸任前就想以轉型正義之名“處理”掉中正紀念堂,蔡英文顯然走的是陳水扁的老路。
這樣的作法,不僅粗暴,而且愚蠢,因為蔣公的功過,在不同時代或不同政黨,固然會有不同的解讀,但對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臺灣命運的歷史人物,竟然用這種清算鬥爭的方式對待,非但不理性,更不文明。
事實上,最新民調就顯示,民進黨當局以“轉型正義”為名,對中正紀念堂“去蔣化”,5成5民眾“不贊成”民進黨當局把與蔣中正有關展示、商品移除;更有高達5成7民眾,認為此舉造成社會對立,認同對轉型正義有幫助的僅2成1。數據顯示,民進黨當局標榜的“轉型正義”手段,對臺灣多數人而言,只是在撕裂社會。
這一事件當然不是偶然。去年十一月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詢,要求撤除兩蔣陵寢兵力;今年1月,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在臉譜網發文,説看膩了鈔票和硬幣上的孫、蔣,計劃提案更改新台幣圖案;2月24日,臺灣“立法院”通過民進黨“立委”鄭寶清等人的臨時提案,要求各級學校拆除蔣公銅像;接著臺當局“文化部”再要求中正紀念堂商店中如公仔、文具、生活用品下架停售,開閉館停播“蔣公紀念歌”,個人剪影logo不再使用,展廳、藝廊、演藝廳更名。可以看出,這是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去蔣化”運動,目的在徹底消滅蔣公的正面形象,然後再以民進黨的負面論述荼毒下一代的心靈。
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臺灣主流民意不贊成,大陸對此也高度關切。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教授朱松嶺就表示,蔡當局此舉,是預料中的“去中國化”動作,透過228事件紀念活動,煽動悲情,將蔣介石的塑像及相關標誌性政治符號統統瓦解,以利“轉型正義”後建立新的一套論述,全面瓦解“一中”的文化基礎,透過將“一中”“去脈絡化”,去塑造“臺獨”史觀。
可以預見,臺當局“文化部”名為轉型正義的作法,不只會更加激化臺灣內部矛盾,也會使臺灣重回威權時代。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