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星島日報》17日發表專文説,發生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使外界第一次感受到臺灣年輕人對島內政治的影響力。此次事件也間接促成了有別於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第三股勢力——時代力量,成功拿下“立法委員”5個議席。這個目前僅擁有幾萬成員的年輕小黨能在“立委”選舉中一舉成為第三大黨,奇跡般的選舉結果不得不讓外界深思島內今後的政治走向。
太陽花學運為臺灣的部分年輕族群賦予了“天然獨”的稱謂。“天然獨”的定義,正是由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所創造:“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在其看來,“臺灣獨立”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公民意識”。隨著年輕世代的崛起,臺灣社會將逐步形成偏向於獨立的意識形態。
那麼,大陸對臺政策是否會在對岸年輕人對國家認同的降低下趨於被動,兩岸統一的前景是否會在這些“天然獨”面前最終消失。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推斷顯然過於悲觀。事實上所謂“天然獨”的論述根本不成立;而“統獨”問題不能單方面以臺灣民意為考量,同時臺灣社會的分裂使大陸對臺工作能形成持續性的優勢及佔據主動地位;並且大陸長期擁有影響和遏制“臺獨”的籌碼。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所謂的“天然獨”只是島內“獨”派通過輿論方式唬嚇大陸的欺騙手段。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曾指出,“天然獨”並非天然形成,其産生無非是“李陳時代”去中國化的産物。加之馬當局在兩岸政策上的誠惶誠恐,後知後覺,及其執政能力的缺失,使得臺灣年輕人逐漸以扭曲的視角來看待兩岸關係。
尤其近幾年,臺灣經濟的蕭條使得兩岸日趨緊密的關係成為解釋臺灣經濟倒退的“首要原因”,在“獨”派輿論的長期煽動下,年輕世代“仇中”“恐中”情緒開始集體爆發,反服貿運動完全是基於臺灣部分年輕族群對兩岸貿易的非理性誤判。
事實上,即使現在臺灣年輕人對於統一的認同相對較少,但這並不能理解為島內年輕人對臺灣“主權獨立”已形成共識。通常年輕人的思想具有流動性大的特點,其思想認知一般受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在島內目前的年輕世代中,其對於“臺獨”的“感性”認同通常大於“理性”認同。臺灣年輕人由於受政治及社會環境的長期影響,對大陸崛起背景下的臺灣未來“地位”缺乏積極正面的思考。事實上,如果我們觀察近些年經常參與兩岸商貿,文化交流的島內年輕人,尤其是部分在內地創業,開始分享內地經濟發展紅利的青年才俊(儘管只佔少數)就會發現,其對於國家的認同感正逐漸加強,對“統獨”的問題,也從“感性”獨立轉變為基於現實因素的理性統一。
其次,“天然統”使大陸在對臺工作中保持長期的主動性,統一依然是兩岸關係走向的大趨勢。目前,臺灣本島的“天然統”已在世代交替中逐漸消逝。但是,在海峽的對岸,這裡還生活著13億的“天然統”。正如國臺辦之前所表示的“臺灣前途由全中國人民決定”,這句論述實際反映了臺海問題所面臨的現實抉擇。大陸政府根據史實展開的意識形態教育促使民眾對於國家領土主權認知形成統一而堅定的立場,而這種強大的民意也推動大陸政府對臺政策的基本方向保持長期一致。而在臺灣島內,“民主化”所造成的族群分裂,使得島內社會對於“獨立”“統一”以及“維持現狀”的立場始終存在動態性變化,顯示了目前島內對臺灣政治地位的未來走向依然存在分裂。
既然存在分裂,就説明政黨輪替下臺灣當局無法形成針對“臺獨”運動的長期性政策。這就迫使其在與大陸的交往或者對抗中始終居於被動。如此一來,“民主”的臺灣社會只會愈加分裂,而社會愈分裂,則愈有利於強化大陸對臺政策的一致性。這也解釋了蔡英文上臺後,大陸對臺立場趨於強硬的原因,畢竟支援“臺獨”的黨派不可能長期控制臺灣政壇。
第三,經濟文化交流依然是遏制所謂“天然獨”的有效方式。對於兩岸經貿關係對“統獨”的影響,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依然是經濟統合會促進政治上的統合。然而,太陽花事件的教訓告訴我們,經濟統合一定要建立在島內民眾能夠切身感受到經濟紅利的基礎上。馬執政期間,兩岸經貿關係雖然緊密,但是少數既得利益團體瓜分了來自大陸的經濟紅利,而讓廣大民眾失去了分享蛋糕的機會。加之“獨”派輿論的渲染,從而逐漸將經濟社會矛盾轉移到關於“統獨”的意識形態上。
對於兩岸接下來的經貿交往,大陸對臺經濟讓利應該儘量落實到島內的民眾身上。畢竟,臺灣對陸在經濟上的依賴程度已不可和2000年相提並論,大陸對臺政策已在經濟領域獲得足夠籌碼。事實上,蔡英文上臺後一直倡導其所謂的“新南向政策”,以擺脫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可見其試圖以減少兩岸間的經濟統合從而影響政治統合。因此,新的環境下,大陸對臺應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經濟政策,並通過內地的經濟轉型改變兩岸固化的經濟結構,從而使大多數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切身感受到大陸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實惠。
值得高興的是,大陸在太陽花事件後推動的“三中一青”以及出臺的“雙創”政策已經吸引了大批臺灣年輕人赴內地創業,正如前文所提,大陸對臺灣年輕人的新政已在統戰領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實質效果。可以預期,即使蔡英文有意割裂兩岸經濟聯繫,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兩岸經貿往來將會在年輕世代的交流中越趨緊密。
在文化交流上,近年來大陸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對臺形成有效的文化輸出。一大批陸制電視劇及綜藝節目登陸臺灣。臺灣民眾,尤其年輕人對於大陸影視産品的喜愛拉近了兩岸文化認同。而近年來大陸娛樂産業崛起所引發的“造星運動”也在臺灣掀起了一股追星潮。對於蔡英文執政下的臺灣,大陸文化機構應強化兩岸間文創産業的交流,使兩岸在文化産品這一塊形成相互依賴的産業鏈,從而製造出更多符合中華傳統及流行文化的産品,使臺灣年輕人能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作者:蔣沁志)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