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和馬英九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對於此次會面,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並不覺得吃驚,“我們研究兩岸關係問題的人曾討論過這個問題,認為‘習馬會’遲早是要實現的,但今天我們還是很激動。這是兩岸最高領導人的會面,意義太重大了。”跨越66年的歷史性“握手”,在兩岸關係歷史上有什麼更深的意涵?兩岸專家學者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突破
有觀點認為,“習馬會”從宣佈見面到握手成真不過幾天時間,似有倉促之感。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黨朝勝並不認同。
黨朝勝認為“習馬會”成行“正當其時”,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處於重要節點。一方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另一方面,島內局勢發展又給兩岸關係前景增添了些許變數,尤其是島內民眾對2016年“大選”後的兩岸關係走勢有疑慮。此時的會面不僅會讓各界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也讓兩岸關係發展前景有撥雲見日、更上層樓之勢。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説,儘管還有不少政治分歧尚未解決,但兩岸領導人仍舊以政治家的魄力排除困難,毅然決定見面,這是很不容易的,值得兩岸充分珍惜。從“隔海喊話”到“直接對話”,必將有助於兩岸共同謀劃更加美好的未來。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表示,對於正面臨重要關口、處於瓶頸期的兩岸關係來説,此次會面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也符合兩岸主流民意的期待,標誌著雙方在政治互信方面邁上了新臺階。可以説,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政治互信積累到一定程度,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也是一個重大突破。
宣告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認為,兩岸領導人會面説明,只要雙方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感慨地説,這次會面透露出許多積極資訊。雙方對重大問題都同樣關注,也有趨於一致的看法,包括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希望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繼續擴大兩岸交流,致力於兩岸互利共贏等,“這是兩岸同屬‘命運共同體’的表現”。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觀察指出,正是在“兩岸一家親”的善意下,臺灣方面提出的一些具體的事務性的建議,習近平都給予了積極、務實的回應。
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邵宗海看來,馬英九會晤習近平,並沒有某些島內人士歪曲的所謂“矮化”問題,“臺灣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沒有喪失。
殷存毅認為,這一歷史性的會面也是在向國際社會宣告,兩岸問題是中國內部的問題,“我們有智慧、有能力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福建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淩彬進一步分析説,“習馬會”有助於兩岸建立官方層面的制度化、常態化的互動模式,為日後兩岸領導人的交流機制奠定基礎。
殷存毅表示,任何企圖插手兩岸事務來挑戰中國、威脅亞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做法,都是不可能得逞的。臺灣問題歷來是亞太地區穩定和安全的熱點問題,如果兩岸不能夠解決好維護好自己的和平基礎,那就必然會給地區的和平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促進
李義虎感慨地説:“和平發展並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它是一種向前發展的動態,是一種眾人努力去做的事業。就此而言,我們大家都要積極去做兩岸關係的‘促進派’。”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從會談的成果來看,兩岸的後“習馬會”時代無疑會更讓人期待。島內關注的加入亞投行和參與“一帶一路”議題將會加快推進進程。他樂觀預測,在亞投行召開理事會並正式運作後,因為有“習馬會”的加持和促進,臺灣很快會以普通會員的身份成為其中一員。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指出,在未來的“十三五”期間,大陸仍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提醒説,樂見其成的同時也要謹慎看到,一次會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兩岸關係發展有自身規律,要堅持務實漸進的原則。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對此表示贊成:“將來不管臺灣哪個領導人上臺,只要認同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是在維持兩岸關係的現狀。如果不是,就是在破壞兩岸關係。”不過他也堅定地表示,無論島內政局如何變化,兩岸領導人踏出的這一步都會産生深遠影響和約束作用。(記者 任成琦)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