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甲午割臺 不是大陸不要臺灣

2014年08月04日 08:0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一位臺灣老人坐著輪椅來觀展

  “甲午風雲 寶島悲歌”跨世紀大展近日正在臺灣舉辦,展覽將在臺灣各地巡展一年。

  “據我所知,甲午展在臺灣是首次,這樣的展覽如官方不舉辦,民間沒能力辦,但臺灣人民有權利知道兩個甲子前發生了什麼,當時的臺灣人民如何面對這一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在展覽開幕時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如果不是甲午戰敗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不會割讓給日本,以致形成至今未能完全解決的臺灣問題。”臺灣作家藍博洲説。

  展覽由兩岸攜手舉辦,主辦單位是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

  不是大陸不要臺灣

  務須體朕苦衷,詳籌挽回(指臺灣——編者注)萬一之法……

  ——清政府電諭談判中的李鴻章

  120年過去,滄海桑田,改變了臺灣命運的甲午戰爭對大多數臺灣人來説已是檔案館裏的故紙。“清廷被日本打敗了,就不要我們臺灣了,用我們來換取和平。”這是為數不少的臺灣人對兩個甲子前甲午之年的印象。

  當記者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藍博洲説:“這就是‘棄兒意識’,後來成為‘去中國’化的心理基礎。兩岸長期分裂對峙時,反共親美的意識形態成為臺灣的價值主流,後來又隨著政局演變日漸發展為親美親日、反共反中。歷史的問題必須由歷史解決,臺灣人應該通過歷史的考察,理解臺灣人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身份認同。”

  那歷史怎麼説?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在展覽開幕後的研討會上説:“如果説日本在120年前的甲午之年發動了第一次侵華戰爭,那麼早在這之前的1874年,日本就出兵臺灣南部的恒春,並有美國顧問卡薩和華森相隨。日本人遭到當地原住民的頑強抵抗而未能得逞,這就是‘牡丹社事件’。早在1854年,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就登陸基隆考察,主張美國應佔領臺灣,因為佔領臺灣就可控制東南亞海運樞紐,也可控制中國沿海港口。當時美國國力未逮,沒接受此建議。但美國的遠東戰略調整為‘日據臺灣,以日制中’。”

  臺灣紀錄片獨立製片人史威説:“日本1929年造出了毒氣彈,第一顆就在1930年丟在了霧社(臺灣南投)。”

  展覽中的文獻顯示,1887年日本制定的《征討清國策》稱:不可不分割清國,使之成為數個小邦國……我們應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動彈……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