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大咖”匯聚圓山
“九二共識”20週年論壇——“兩岸關係發展之新情勢與展望”研討會12月22日在臺北圓山飯店登場,與會者圍繞“九二共識”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與作用、中共十八大對臺政策宣示的新意涵與新發展、新情勢下兩岸協商對話展望,進行專題研討。
出席研討會的嘉賓涵蓋紅藍綠三方重要政要、學者專家。中共中央臺辦副主任孫亞夫以海研中心主任身份與會,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率國民黨代表出席,其他與會的重量級人物包括章亞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蔣孝嚴、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張榮恭、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原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遠見 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等。
這已不是臺灣舉辦的首場“九二共識”研討會,11月初,臺北就舉辦了紀念“九二共識”20週年研討會,那次馬英九曾親自出席了會議。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22日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九二共識”是白紙黑字的歷史事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來之不易、值得好好珍惜。兩岸關係不能倒退,應以“九二共識”為基本深化互信,穩步向前推進。
各方代表激情對話
在“中共十八大後對臺政策宣示的新意涵與新發展”專題研討會上,與會人士就“統獨”議題展開激烈辯論,不時迸出火花。
前臺大教授張麟徵表示,國共兩黨對“九二共識”距離較近,而國民兩黨的距離反而較遠。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回答説,“九二共識”一詞是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製造出來的,其文字奧妙在於解讀,而民進黨未來如果執政,對於江陳8次會談及兩岸18項協議,都會概括承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進黨只是在華人世界以不同的論述和形態呈現,“統獨”不是問題,制度的價值才是關鍵。
張麟徵聞言追問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指中國人而言,民進黨到底認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回應説,如果在座的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你問他們“什麼是‘九二共識’”,他們的回答應該是各有不同,因為“九二共識”並非“臺灣共識”。這個議題今天無法解決。
許信良立即説:“我來替洪主任解危啦,以免他被圍毆。”臺下一片笑聲。許信良説:“張麟徵教授提到認同感,民進黨內大部分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但兩岸的統一包括中國大陸都不敢想像,能超越歐盟的現狀,如果兩岸統一真像歐盟那樣,有什麼不好?”
眼看時間已過,主持人蘇起立即介面説,各位的發言和討論都非常難能可貴,顯示大家都非常關心兩岸問題。在臺下一陣掌聲中,結束了這場專題研討。
“九二共識”不是“圖騰”
孫亞夫指出,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探討兩岸政治關係、商談兩岸軍事安全、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著眼于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充滿誠意和善意。希望兩岸同胞最廣泛、最緊密地站在一起,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蔣孝嚴則説,“九二共識”不是有人所説的“圖騰”,20年來它發揮了積極正面的作用。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仍要以此為基石,加強經貿、文化等交流,並展現“巧政治”。
會上,專家學者分別圍繞“九二共識”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與作用、中共十八大對臺政策宣示的新意涵與新發展、新情勢下兩岸協商對話展望,進行專題研討。
蘇起説,他曾參與過上世紀90年代的兩岸對話,那時雙方很多話都敢講,現在臺灣反而沒了政治信心;臺灣與大陸經濟愈整合,心理上就愈疏遠,所以政治對話就變得很重要。他認為,以前很多人批評“九二共識”,批的不是這4個字,而是其背後代表的大陸政策。現在“九二共識”已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所以大家應往前看,“九二共識”只是一個表面,真正更深層次的是政治互信。
洪奇昌針對“中國認同”及“我是中國人”議題回應稱,馬英九執政後,外界原本認為“中國認同”會上升,但為什麼臺灣的中國認同反而變低了,兩岸應該共同思考並了解挑戰與差異在哪?(特約記者 常工)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