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年這樣那樣的選舉一個接一個,為了掌握民意動向,民調也一個接一個。臺灣的民調究竟能不能正確反映民意?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評論員李家泉的點評文章指出,從歷來臺灣大小選舉中的表現,尤其是民進黨陣營的兩岸政策的處理上來看,民調能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意?“也能也不能”。如果不能正確反映民意,就會與主流意見背道而馳。當局和人民大眾,不可不察。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是一個“選舉挂帥”的社會,每年這樣那樣的選舉一個接一個;為掌握民意動向,於是這樣那樣的民調也同樣一個接一個。然而,這樣的民調究竟能不能反映民意,其作用和效果究竟如何,各參選政黨應如何對待這樣民調,等等,都是值得探討的。
臺灣的民調究竟能不能反映民意?我看“也能也不能”。之所以説“能”,是因為它反映在選民投票意向上,大多是相對準確的。從過去歷次的民意代表選舉,縣市長選舉,以至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選者大部分都與預測的相差無幾。馬英九能在2008年上臺,也是當時的民意所歸,那時的民調與民意是一致的。
之所以説“不能”,是因為民意和民調也常有不一致的時候。民調只是為一時的某種選舉服務的,人為操作的因素大,注重表面現象多,注重眼前利益多,尤其是注重藍綠立場而不顧事物本質是非的多,因而很多場合都不能反映或至少不能完全反映民眾真正的利益,特別是不能反映民眾的長遠利益或根本利益。例如在一些選舉中,許多選民不僅只注意候選人的表面形象,注意他的言詞表達能力,而且特別注意他是本土還是非本土,卻並不在乎本人的道德品質,不注意他能不能真正為民眾服務,特別是不能注意他能不能真正為民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務,因而像陳水扁這樣的人竟被選上臺,連續領導臺灣達8年之久。
其次,民調的作用和效果到底會如何?很多時候民調是反映了民意的,在民調和民意大體上一致的時候,它會構建社會和諧局面,促進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這是好的和積極的。但當民調不能正確反映民意的時候,就會出現相反的現象。例如,未來蔡英文參加2012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就可能如此。在陳水扁發生貪污坐牢事件之後,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由於黨內和整個綠營求變心切,加上蔡的柔軟身段,溫和形象,使很多人充滿幻想,也寄予殷切期待,故而民調反映的民意一般都很高,在綠營眾星拱月之下,蔡英文一路過關斬將,連續取得了4、5次民代補選勝利;在五市中,雖只取得兩市的席位,但整個五市選舉卻贏得國民黨40多萬張選票。
蔡現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已奪得黨內候選人資格,此刻正氣勢如虹,連李登輝和正在監獄裏服刑的陳水扁都站出來捧蔡,大有戰勝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一舉奪回臺灣地區領導權之勢。然而讓很多人為之擔心的是,蔡英文給予人們的全是表像,骨子裏仍是地地道道的“臺獨”,一旦真的奪回領導權,兩岸關係可能大受影響,小則運轉停滯,大則會出現倒退。這種可能性雖非絕對但還是存在的。
近年臺灣各界人士關於兩岸關係、臺灣前途的民調,雖然五花八門,但所反映的民意與目前島內所謂的“藍消綠漲”趨勢是一致的,特別是與民進黨“主獨”的氣焰囂張也是分不開的。民進黨對民眾不僅有“引導”,而且“很積極”,但它是“反向誤導”。民進黨的“臺獨黨綱”是一個方向錯誤的黨綱;後來改成“臺灣前途決議文”,也是“換湯不換藥”。至於蔡英文新近提出的“兩岸新論述”,表面上講“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似有“存異求同”之意,十分誘人,其實其“臺獨”本質根本未變。她把兩岸關係放在國際關係中,主張“從國際關係看兩岸”,反對“從兩岸關係看世界”。一句話,兩岸關係也是國際關係,這不是地道的“臺獨”是什麼?而且是用偽善包裝了的更狡猾更危險的“臺獨”。按照他們的做法,這就必然會引發族群對立,引發政局動蕩。這與島內真正的主流民意——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總之,民調不但不能完全反映民意,有時還會誤導民意,扭曲民意,走向真正的主流民意的反面。臺當局和人民大眾,不可不察也!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