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分析溫家寶涉臺談話特色:值得臺當局參考

2010年03月06日 21:5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溫家寶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臺灣《工商時報》6日發表社論《溫家寶對臺政策談話顯現的“全方位”架構》。社論認為,從溫家寶這次的報告可以充分看出,大陸對臺政策已具備一種“全方位”的思維。檢視這次報告的對臺部分,應特別重視其中所包涵的四大特色,有原則堅持,也有表述改變。成套的政策表述,可作臺當局參考。
 
  文章摘編如下:

  大陸“兩會”之一的第11屆人大第3次會議,5日起在北京開幕。當天,溫家寶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有一段是表述對臺政策方針,裏面最受臺灣方面重視的是“通過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互利共贏,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該項表述等於在為今年兩岸雙方的順利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作了一次鄭重的“背書”。此對雙方主談者頗有激勵作用,亦是兩岸市場的“利多”。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溫家寶此次報告的對臺部分,並不特別突出與ECFA直接相關的事項。ECFA只是報告中的一個環節。更多的內容在表述“一個中國”、和平發展、文化交流、社會交流、政治互信等方針。由此可見,大陸目前的對臺政策內容,已具有“多元配套”的架構。

  從溫家寶這次的報告可以充分看出,大陸的對臺政策已具備了一種“全方位”的思維。這裡所説的全方位,其實是體現了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的“全面發展”方針,也就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産、生活等方方面面一起向前推進。若以這個角度來檢視溫家寶這次報告的對臺部分,應該特別重視其中所包涵的下列特色:

  第一,政治原則明確。該報告重申了“促進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而且強調“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顯示這些政治原則仍是大陸發展兩岸關係的大前提或大標的。而且,該報告中也表露了“增強兩岸政治互信”的願望,顯示期盼兩岸政治交流也能同步開展。

  第二,“鬥爭性文字”退場。相對於幾年前一再説明“遏制臺獨”,這次報告的對臺“鬥爭性文字”完全不見了。但本次仍巧妙地強調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這四個字的語意是,有和平就有發展,不和平就沒有發展,其中隱含了“不能搞分裂、破壞和平”的條件。這樣的表述,比較適合當前的兩岸關係氣氛。

  第三,推動交流範圍既廣且深。本次報告所列舉的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之類項,除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外,尚有密切兩岸金融交往、深化兩岸産業合作、支援大陸臺資企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聲言要拓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及加強兩岸民眾和社會各界交流。這樣的佈局實已具備“全民性”,頗有帶動“兩岸關係社會化”的積極意圖。

  第四,兼顧兩岸雙方需求。本次報告甚為強調“兩岸雙向”的思路。相關表述如“兩岸同胞實實在在的利益”,以及“兩岸民眾共同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等。這樣的講法,表示大陸方面設定的兩岸交流基本原則是互利。

  總的來看,溫家寶這次報告的對臺部分,無論在臺灣各界引起的反應、迴響會是如何,它畢竟是“成套”的政策表述,其主軸明確,論述範圍廣泛,所述及之項目亦相當齊全。如此表述之方式,可作臺當局之參考。確切地説,臺當局的大陸政策,相對上並不完整、周延,老是偏重一些熱門話題。幾年前熱炒“統獨”問題,現在則天天大講ECFA,其他的配套政策則明顯不足。這方面需要趕快加以補強。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