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至7月23日,第十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7月21日上午的開幕式和下午的分論壇“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嘉賓陣容都非常龐大。在7月21日下午的“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會場,多位臺灣網際網路業界精英分享了對兩岸網際網路發展的看法。臺灣網路家庭國際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宏志指出,雖然臺灣的中國時報、PChome等都是1996年上線,但臺灣網際網路很遺憾沒有像大陸網際網路這樣引起世界性風投的注意。詹宏志將此視為臺灣網際網路發展落後於大陸的原因之一。
除了詹宏志指出的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哪些原因導致臺灣網際網路發展落後於大陸呢?
從客觀現實來看,臺灣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比大陸小得多,網際網路企業的規模很難大起來。臺灣人口約為2300萬,因此,在臺灣,一個APP用戶破10萬就是很好的成績。缺市場,缺龐大用戶數,無法出現大陸騰訊QQ這樣動輒幾億用戶的軟體或APP,直接阻礙了臺灣網際網路企業的規模化發展,相應的盈利模式也無法豐富起來。這是臺灣網際網路企業與大陸網際網路企業對比之下的先天短板。
其次,臺灣欠缺BAT這樣的標桿企業,難以形成全行業廣泛性的創業創新浪潮,相關技術、思維和人才的積累都顯得不足。在臺灣,IT和網際網路業的實力型企業以硬體企業為主,做軟體和網際網路應用的企業反而實力較弱。出席本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的臺灣加速器AppWorks創始人兼合夥人林之晨曾説,臺灣網際網路業仍然以“反叛軍”和“邊緣人”的形象出現在産業裏,主流的行業還是電子行業。而網際網路企業地位的相對薄弱,以及無法成長出BAT(百度、阿裏、騰訊)級別的企業,使臺灣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傚法的本地行業標桿太少,因此也無法為整個行業培養數量龐大、訓練有素的人才和生態。
大陸則不同,除了有不少海歸人才被政策吸引歸來創業,BAT公司數量龐大的員工也在接受良好職業訓練後加入網際網路創業者隊伍中來。同時,大陸的BAT和幾大門戶,很早就成為媒體和公眾追捧的明星企業,其創始人和經營者也成為媒體和公眾追捧的明星,其本身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明顯比臺灣同行高。種種因素疊加,使臺灣網際網路業在人才儲備、思維拓展和生態構建等方面都明顯落後於大陸。
詹宏志的發言生動描述了這一現象:臺灣的網際網路發展和與大陸後來的路徑很不一樣,在社會上並未得到特別的關注,市場也比較小。臺灣的網際網路服務在初期很難把流量轉換成金錢。在那一段時間,臺灣的網際網路公司必須想出各種方法找到生存之道。但也是在這個階段,大陸卻讓全世界看到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成功故事。
另外,臺灣人在網際網路創業方面缺乏冒險精神,不如大陸人敢想敢拼。愛奇藝聯席總裁徐偉峰曾説,臺灣人相對保守,表現在網際網路創業上則是冒險精神不夠。在網際網路領域裏,敢想敢拼、大膽嘗試、積極創新是很可貴的品質。和大陸年輕人在網際網路領域敢想敢拼、大眾創業的景象不同,臺灣網際網路業者在馬雲、雷軍等大陸網際網路大佬眼中顯得悠閒一些也缺乏衝勁一些。這種創業精神上的差別也間接導致臺灣網際網路業的相對落後。
最重要的是,大陸比臺灣當局更積極鼓勵網際網路業的發展,更有戰略規劃和目標。李克強總理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促進網際網路發展的各項措施、方案多年來一直在積極執行。而臺灣因種種主客觀原因步調跟不上,這中間既有沒能及時轉變思維和措施跟上網際網路時代潮流的因素,也有陷於藍綠惡鬥無暇顧及的因素。比如作為網購重要基礎的第三方支付,到今年初才剛剛通過臺灣“立法院”的三讀,最快也要明年上半年方能實施。比大陸推出的支付寶服務晚了一大截。正如海峽導報編委王煒所指出的,臺灣當局對網路經濟帶來的一系列新改變,更多的是憂慮與警惕,而不是鼓勵與促進。當大陸已經在嘗試“網際網路+”的經濟新形態,臺灣的相關部門還在擔心,網購會不會造成稅收流失?會不會對實體商業形成衝擊?
所以,雖然詹宏志先生在本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對臺灣網際網路業起步早于大陸卻落後於大陸感慨良多,但這種發展差距,其實一點也不偶然。(文/劉國民)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