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為兩岸青年大聯歡和兩岸美好未來喝彩

2011年07月15日 09: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兩岸萬名青年大型交流主題聯歡活動,這是今年最具青春活力的兩岸民間交流活動。香港中評社14日發表署名余舒揚的文章指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當然也寄希望於兩岸青年。只有青年一代接過發展兩岸關係的接力棒,更加踴躍地投身到兩岸交流合作中,更加積極地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人民才能持續推進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為兩岸青年的大聯歡而鼓掌!

  文章摘編如下:

  7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兩岸萬名青年大型交流主題聯歡活動,堪稱今年最高規格,也最具青春活力的兩岸民間交流活動。成千上萬的兩岸青年人身穿印有“兩岸同心,我們同行”的T恤衫,共同欣賞中華傳統文化,共同高唱《龍的傳人》,共同為兩岸的藝術家鼓掌歡呼,氣氛十分融洽和熱烈,現場激情澎湃。  

  胡錦濤總書記7月1日在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大會講話中用了不小的篇幅講青年工作,表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求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支援青年創業。如今,兩岸萬人大型交流活動旋即拉開序幕,胡總書記參加兩岸青年聯歡活動,會見學生代表,強調推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青年,凸顯對兩岸青年交流的重視和鼓勵,對臺灣青年的關心與期待。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兩岸青年人此時的大聚會具有特別的意義。百年來,一批批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青年志士,挺身而出、前仆後繼,為國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績。28歲的孫中山建立了興中會,34歲的黃興指揮了欽州和防城起義,18歲的鄒容完成了《革命軍》,32歲的秋瑾慷慨就義,24歲的林覺民血染沙場。臺灣地區各族青年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犧牲者不計其數,很多年輕人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興中會臺灣分會和黃花岡等起義。

  回首百年,青年是革命軍中馬前卒,是辛亥革命排頭兵,是五四運動先鋒隊,是抗日救亡義勇軍,他們用血肉之軀打開了中國現代化與民主進步的閘門。兩岸青年,無愧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當為那個時代勇往直前的兩岸青年而驕傲! 

  兩岸青年有不同的教育和社會背景,但也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且為民族大義和民生幸福而彼此呼應,聲氣相投。臺灣青年熟悉的胡適、傅斯年、殷海光、羅家倫等,都曾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參加黃花岡起義的林覺民留下感人肺腑的《與妻書》,大陸和臺灣青年傳誦至今。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的青年烈士,例如高志航、謝晉元等,以及赴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的青年將士,在兩岸影視作品中都有反映,都是兩岸青年敬重的英雄。1949年後,兩岸青年一起承受骨肉分離的痛苦,也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兩岸青年人都能吟誦經典唐詩宋詞,都熟悉對岸的歌星、影星和知名作家,都喜愛對岸的一些流行歌曲和文學作品,都渴望了解和理解對方,大家的情感是相通的,彼此聽得到驛動的心聲。大陸新近出版的《家國何處不入夢》一書,記述了兩岸兩位年輕人跨越海峽的通信,字裏行間是兩岸幾代人的生死離合,不一樣的歲月故事,一樣的家國情懷。大陸的薩蘇講:“這片河山,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是我們共同的父祖之地。”臺灣的北宸説:“危難的時候,中國從來不會缺少脊梁,靈魂沒有死亡,它只是深藏在我們的心底。”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