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校園,很明顯的是,許多老師對學生的管教幾乎“放手”,不願管、不想管、也不敢管學生。面對一些行為偏差的孩子,許多老師私下都會互相告誡:“不要管,免得為自己惹麻煩!”這是嚴重的問題,很難想像,當老師放手不管的時候,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種現象的發生其來有自。一方面,整個教育大環境充斥自由開放的迷思,讓校園生態越來越走向縱容惡習,認為管制孩子是落伍的做法,要求“紀律”就是走回頭路的頑固。我們不但不敢指責學生的不是,甚至虛誇學生的表現。現在的教育問題不在於我們愛不愛孩子,而是我們愛得過頭,造成溺愛、錯愛而産生的種種反效果。
另一方面,在校園師生衝突實際案例上,不管真相為何,輿論總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不管學生有沒有錯,最後錯的一定是老師,因而引發寒蟬效應。在“明哲保身”之下,看到孩子有不良行為,越來越少老師會去制止,免得被回嗆、辱罵、衝突、要脅,甚至吃上官司。
如今,臺灣的校園潛藏著許多焦慮與危機,但人人粉飾太平,沒有人願意去掀開“潘朵拉盒子”,沒有人願意去當“烏鴉”、去當“不受歡迎的老師”。為了維持和樂氣氛、塑造開放形象,我們越來越會對孩子讓步,因這是最不費力的做法:順著他們、息事寧人。
事實上,我們應該記得:規則和界限對學生有益。如果一切都不設限,孩子無從學習如何面對失望、如何迎接滿足。我們往往把孩子抬得太高,因而很難對他們説“不”!即使是無理的要求;研究顯示,把孩子捧得太高,會使他們不願意冒險、不願意接受挑戰、不願意承認錯誤,並且在錯誤中學習;被稱讚過頭的學生,容易為了維護自尊,而貶損他人。
在校園風氣漸惡化情況下,連帶頭做壞女孩的瑪丹娜,當她做了媽媽後,都變成紀律的奉行者。雖然,在社會期待上,老師要心平氣和,但生氣並非罪惡。老師發脾氣可以教孩子明白,人的情緒和耐性有其限度。為不讓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的校園槍殺慘案在臺灣上演,我們必須大聲呼籲:老師們!硬起來,勇敢的對學生説:“不!”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