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産業、人才雙流失:臺灣經濟正在加速空洞化

2017年07月18日 09: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8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貧乏,雖盛産稻米,卻不足以讓2300萬人維持現在尚稱富裕的生活,經濟力是臺灣存活與繁榮的根基,但蔡當局執政1年多來,不僅經濟未有轉折向上跡象,甚至在“只出不進”的政策和作為下,臺灣經濟正加速崩潰。

  馬當局執政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2.8%,居亞洲四小龍第3位,去年成長率降至1.5%,落至四小龍之末。經濟不振,導致去年實質總薪資和經常性薪資雙雙負成長,為4年來首見。

  成長下挫之外,投資更見下滑。去年投資率(投資毛額佔民眾所得比重)僅20.17%,創歷史新低。馬當局執政期間,新設立公司資本額平均為538萬元;蔡英文執政最近1年,降到了357萬元,僅達前者的2/3;今年1~5月外部來臺投資負成長35%,在在説明臺灣經濟持續在吃老本。

  次就出口而言,去年6月至今年4月,臺灣出口成長9.1%,其中IC産業成長22.7%,出口占比從25.5%升至28.7%,其他産品僅成長4.4%,佔比則從74.5%降為71.3%,足見除IC産業外,臺灣産業若不是出口競爭力正大幅衰退,就是在空洞化。目前大陸和香港佔臺灣IC出口高達55.4%,等到臺積電等赴大陸的重大IC投資案陸續投産後,預期IC産業的出口亦將受到衝擊。

  該社論又指出,臺灣經濟之所以面臨如此嚴峻的困境,主要原因是蔡當局當前各項政策和措施對經濟造成“只出不進”的效應,包括産業、人才、技術、財政等都在空洞化,經濟發展的根基正敗壞中。兩岸方面,不僅雙方僵局無法解決,甚且進一步管制大陸企業來臺合作、投資、大陸人才來臺等,促使臺灣産業、技術和人才加速單向西進。例如IC産業方面,同意臺積電在大陸設廠生産先進製程産品,卻完全阻絕大陸業者來臺和IC設計業者合作,變相鼓勵想根留臺灣的業者出走。

  該社論説,人才是附著在産業之上的,産業出走,人才跟著外流。2015年臺灣赴海外工作人數72.4萬人,72.5%屬於白領階層,58%前往大陸地區。根據牛津經濟學公司(Oxford Economics)的報告,人才出走將導致臺灣在2021年面臨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缺口;換言之,除了産業空洞化,臺灣還將遭遇人才空洞化。

  至於蔡當局的新南向政策,經濟上其目的一為出口,一為投資。出口方面,于陳水扁執政時,新南向18國佔臺灣出口比重從14.7%升至17.6%,馬當局時代更增至21.1%,顯示隨著東南亞、南亞等各國經濟的發展,臺灣企業自然會調整其佈局與出口策略。至於投資,島內投資環境不思改善,卻大力推動往外投資,後果就是加速産業空洞化。

  産業發展環境則是日形惡化,“一例一休”搞到各行各業哀鴻遍野,蔡當局仍不動如山;加上缺電、缺工、缺地、環保、行政效率不彰等老舊問題未能有效解決,更促使産業外移、新投資不來,惡化“只出不進”的病灶。

  該社論強調,前瞻計劃尤其讓臺灣財政只出不進、債留子孫。該項特別預算根本不合乎急迫性、必要性等基本原則,過去3年臺當局稅收平均就超收1000億新台幣,何須舉債因應;其次該計劃以軌道建設作為主軸,卻未做具體可行性評估,勢必成為無底洞錢坑,真正需要大投資的産業發展基礎建設反只聊備一格。

  蔡當局上臺後,政策和施政作為造成經濟基礎的頹敗,已是罄竹難書,經濟崩潰如土石流,到了下游才發現已回天乏術。如今百廢待舉,蔡當局必須積極同時從幾個大方向對症下藥,一是順應全球情勢改善兩岸關係,尊重産業運作機制,恢復兩岸産業正常交流合作;其次是改善投資環境,推進自由化、國際化,建構數字時代産業發展新體制,融入全球經濟新産業鏈;三是尊重專業,扭轉政治淩駕經濟、誤導臺灣發展方向的亂象。

  蔡當局以轉型正義為念,但轉型正義的目的在於使人民過更好的日子,蔡當局是否要繼續漠視臺灣經濟崩潰的事實,就看此關鍵時刻其所作所為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