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9日社評指出:韓國是臺灣主要貿易競爭對手,也都是中國大陸主要貿易夥伴,如果問陸商企究竟比較“哈韓”還是“哈臺”?答案顯然非常重要,因為商企的動向將決定中韓與兩岸經貿關係的榮枯,眼下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不言自明。
馬雲很“哈臺”,不辭辛苦到臺大演講,當然人氣爆棚,2000張門票秒殺,還一度造成網路癱瘓。但馬雲的熱情與年輕人的回應並未能説服臺當局對馬雲手下留情。今年3月和5月阿里巴巴和淘寶涉嫌“陸資冒充外資”,被臺當局“經濟部”限半年撤資並罰款12萬元(新台幣)。馬雲自我解嘲“世界變化太快”,連自己也搞不清“是外資還是陸資”。
相對照的是,馬雲同步“哈韓”卻大獲成功。繼淘寶進入韓國後,今年5月阿里巴巴“韓國館”請到韓國副總理高規格站臺後光榮登場。根據大陸商務部數據,中國大陸2014年對韓全年投資申報額由2013年的4.81億美元升至11.9億美元,增幅高達147.2%。
2014年,中國大陸首次實現資本凈輸出,對外投資達到1200億美元,今年前4個月對外投資同比勁增36.1%。陸資在發達地區廣受接納,2014年對美國投資增23.9%,對歐盟投資更暴增1.7倍,遠高於對外投資總體增速。英駐華大使吳百納稱,過去5年中國大陸對英投資年均增85%,英國《金融時報》預計未來10年英國基建投資缺口巨大,陸資極具潛力。
陸資進軍全球都受到歡迎,反觀臺灣,陸資想“哈臺”卻難於上青天。大陸投資人在臺灣遭遇巨大的制度壁壘,2009年之前臺灣對陸資完全關閉,馬英九執政後才小小開放,但好幾年過去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市場準入上,對外資實施“負面表列”,對陸資則是“正面表列”;對外資“事後申報”,對陸資則“事先申報核準”。過高門檻使陸資投資臺灣始終難以開展,去年太陽花學運更造成陸資卻步後果,據“行政院”投審會統計,2014年1至11月獲核準的陸資入臺項目同期銳減超過一成。
當然,今天臺灣仍有相當的財富積累,自認資金充裕、“只缺市場不缺錢”。但要正視的是,區域經濟融合是大趨勢,臺灣與韓國産業及貿易結構高度相似,近年全球經濟遇冷,各國都在創造更大的外部機會,這方面韓國已佔儘先機。2014年資料顯示,其與美國、歐盟、東協等多個經濟體出口貿易的FTA覆蓋率達36.81%,是臺灣的6倍。預計中韓FTA生效後,不僅更多陸資轉投韓國,外資亦可能減少來臺而轉往大陸,對臺投資將繼續萎縮。
臺灣認清自身困境的前因後果並不難:內需市場不振,資金回報率低,外資大幅流出,“錢不能生錢”,經濟活力消退。以民間資本為主導的投資轉向房地産,炒高房價又引發民怨。在相似的困境下,韓國秉持積極開放的策略,臺灣卻是反其道而行。去年以來臺灣與大陸中斷了包括《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在內的所有一體化進程,産業上繼續劃地自限,坐視大陸和韓國深化合作基礎,提升韓國對臺灣的競爭力。臺灣懼怕競爭,又對陸資“嚴防慎拒”,經濟勢必加速陷入內縮困局。
大陸經濟是巨型磁石,體量之大,磁場之強,一衣帶水的臺灣別無選擇。安永事務所稱,大陸意欲借助“一帶一路”,推進其優勢産業和富餘産能向沿線國家和地區轉移,陸資正在主導區域經濟變局。若臺灣“防拒陸資”格局不破,不要許多時日,臺灣就將在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自動退居邊緣,或許,屆時要傷腦筋的就不是“臺灣讓不讓陸資來”,而是“陸資帶不帶臺灣玩”。
臺灣的困境要靠臺灣自己想通,改弦易轍才能回到正軌,尤其就大陸而言,臺灣2016大選在即,政治變數甚多,為避免不確定風險,大陸對臺政策自然轉趨謹慎保守。
但大陸當局應該認識,贏取民心是一切政治、經濟策略的基礎。太陽花學運以來,臺灣青年一代已登上歷史舞臺,他們的願景就是未來民心所向。大陸應該選擇一個讓年輕人最有感的政策,大膽推動。譬如,臺灣年輕人最在意房價高漲“沒有房産”,大陸不妨以新思維主動與海基會協商,由大陸投入資金廣建合宜住宅,低價供應無住屋年輕人。打破成見,探討可行性,積極作為,聊勝於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