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從上海世博會展望兩岸“大都會經貿”模式

2010年04月06日 14:00:00  來源:
字號:    

  上海世界博覽會5月1日就要開幕,現在已是倒數計時的階段。臺灣《工商時報》4日發表社論指出,這場盛會對上海市的發展、乃至對大陸與世界的接軌都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而從兩岸經貿層面來看,它也是一個開創新局的契機。關於這場世博會對兩岸經貿的影響效應,最值得重視的是它可能在兩岸之間開創出一種“大都會”型的經貿交流新模式,進而改變臺商大陸投資經營佈局。此一動向,值得臺灣産官學各界高度關注。 

  社論摘錄如下:

  隨著世博園區的“嵌入”上海市中心地帶,上海這座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其城建格局、産業生態、社會風格、文化內涵,都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總的變化取向,是要使上海提升為一座“世界級”的現代化城市。對於這個大方向,上海市當局已提出了三大具體規劃,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這些規劃,將使上海成為“雄霸一方,幅射全球”的大都會。而這也是未來10年中國大陸經濟的“增長點”之一。 

  其實,中國大陸境內目前的“世界級大都會”建設,並不只限于上海一處。北京市剛在今年年初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大計劃。這座辦過2008年奧運會的城市,準備在2020年建成主導東方的“國際城市”;然後,在2030年,建成一座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世界城市”。而除了北京之外,大陸南方的廣州市,目前借主辦2010年亞運的機會,也正在大力推進城市的現代化與國際都會化。 

  至於此一發展動向未來對兩岸經貿的影響,顯而易見的是,“大都會經貿”將逐步崛起,成為兩岸雙方往來的一種新模式。這種模式,將由下列具體的産業型態來構成: 

  第一,先進或高端的服務業。現代化大都會的産業結構,通常是以服務業為主體。而若要進一步打造成國際化乃至世界化的大都會,則必須先發展出先進或高端的服務業,如金融、保險、物流、現代商貿、國際工商服務、文化創意、特色餐旅等。這些類項,臺灣廠商具比較優勢,未來在大陸幾個大都會建設發展過程中,理當大有發揮空間,並可望由此開創出兩岸經貿的新潮流。 

  第二,高科技産業。現代化大都會的産業特色之一,是“高效率與高價格並存”。換言之,在此從事經營,不能汲汲于追求低成本,而必須轉而以“提高附加價值”為尚。因此,高科技産業在此勢必成為另一根支柱。而臺灣高科技産業廠商的營運能力,包括新技術應用、自我研究創新、産品更新換代等方面都還優於大陸廠商,將來很有機會去攻取彼岸大都會産業體系的“科技制高點”。 

  第三,兩岸交流行業。未來大陸的大都會,必然會與臺灣市場建立緊密的聯繫關係,並可望呈現兩者相互支撐的樣態。在這種情況下,彼此間錢流、物流、人流的往來,會構成龐大的交易市場。如雙方間的金融匯兌、商務客交流往返等,都是未來的熱門生意。 

  臺灣當局對於這種方興未艾的兩岸經貿新模式宜掌握先機,儘早將其納入政策規劃,使兩岸經貿得以與時俱進。相關的工作,不妨以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作為切入點。因上海市長韓正預定4月份為“推銷世博”而訪台,臺灣官員正可順水推舟,當面提出與上海建立長期的“大都會經貿模式”之計劃。一旦與上海達成共識,則將來若要進一步與北京、廣州達成相同協議,就有前例可循,理當能事半功倍。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