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8日社評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有關二戰結束70週年的談話,堆砌了許多動人的詞藻,卻回避對曾侵略與蹂躪過的國家人民真誠道歉。前首相村山富市批評安倍“模糊焦點,不知所云”,美國主流媒體認為,安倍談話只是複製前首相的部分詞語,並未展現個人真誠的道歉。
安倍的信譽素來受到質疑,主政迄今一再篡改二戰歷史、從推翻“村山談話”、強調“侵略定義未定論”到否認慰安婦的歷史事實。如果我們認為安倍談話務實,甚至誤認這種間接道歉方式有利於穩定東亞情勢,顯然是昧於事實。
2013年3月安倍就批評1995年的“村山談話”曖昧不清,隨即規劃利用二戰結束70週年發表新的談話。今年元月25日,安倍接受NHK電視專訪更明白表示,他的談話會繼承歷屆政府立場,但可能修改用語。近日安倍談話的用詞和內容,果然都引述了歷任政府提過的“殖民統治”、“痛切反省”、“侵略”等關鍵語,但缺乏真心誠意,尤其安倍信誓旦旦強調,戰後出生的日本人與那場戰爭沒有任何關係,今後日本後代無需再承擔繼續謝罪的宿命。
安倍談話提到,日本永遠不再殖民統治他國,承認“對中國人民犯下令人遺憾的事,知道中國人民深受戰爭傷害”,儼然是用第三人稱的口吻告誡世人“再也不能以恐嚇與行使武力解決國際爭端”。全篇談話不提慰安婦,僅僅兩次提到“有女性的名譽及尊嚴受損”,這樣身處事外的談話若謂對歷史已深刻反省和誠心道歉,無異自欺欺人。
日本與德國同為二戰侵略國,但德國早在30年前就對二戰歷史做出了徹底的反省,當時總統魏茨澤克宣佈,納粹德國投降日是德國“解放日”,一舉切割了納粹與德國的連結,德國與鄰國才真正走出二戰的陰影,西歐終於結束了數百年的戰爭,得到和平。
安倍不但無意傚法德國的反省,反而想藉“道歉”兩個字對日本的錯誤戰爭行為做出敷衍性的總結。
中國大陸外交部嚴肅回應安倍談話,認為日本應明確交代那場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本質和責任歸屬,對受害國人民誠摯道歉,而非在重大原則問題上遮掩。韓國媒體抨擊安倍“缺乏誠意且僅止於以往的道歉方式”,判斷韓日關係恐難脫離歷史認知的爭端;德國媒體乾脆點出安倍是日本人的不幸,他不下臺,日本恐陷入險境。
回顧二戰結束50週年“村山談話”與60週年“小泉談話”的時間點都是8月15日(1945年日本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之日),唯獨安倍刻意提前一天發表談話,目的當然是想淡化日本屈辱投降的政治意義。
綜觀安倍談話的全文,他的“道歉”只是迫於民意支援率急遽下跌的壓力,言詞裏流露的卻是不甘心。這樣的“道歉”方式如果只是規避國際壓力的文字遊戲,未必能安撫東亞鄰國的疑慮。安倍若不改變錯誤的史觀,終可能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而再次語出驚人,加劇東亞安全緊張情勢。
去年11月中日為釣魚臺和歷史問題曾達成“四點原則共識”(發展戰略互惠關係、正視歷史面向未來、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重啟政治和安全對話),事後卻遭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否決,稱其“不具法律效力”。於今安倍談話既未舒緩大陸的質疑,亦未徹底交代影響韓日關係的慰安婦問題,未來複雜的東亞多邊關係依然可能糾纏不清。
國際社會多批評安倍談話未正面對待二戰史實,馬英九提到的“歷史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真相不能遺忘”,其實也點出安倍不願正視史實的隱喻。美國與臺灣在野的民進黨表態肯定安倍談話,前者認為它具“前瞻性”,卻又希望安倍談話不會激怒中韓兩國,後者相信安倍會面對歷史,且有助於區域和平及穩定。
美國因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需要,長期姑息、坐視、甚至鼓勵安倍的右翼行徑,民進黨基於對臺日緊密合作與推動美日臺潛在聯盟的期待,選擇相信安倍的作為。
現實卻是,日本若無視韓國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角色,不在乎中日關係持續惡化的後果,東亞地區將難避免一場新的軍事衝突。安倍8月6日出席廣島核爆70週年紀念時的講話,堅持不再提1967年佐藤榮作首相倡議的“無核三原則”(不製造、不擁有、不引進),已然透露些蛛絲馬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