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日社論指出:風風雨雨的2014年過去了,食安風暴、高雄氣爆,每一件事,都震憾島內民眾。然而,若要選出對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影響最深最巨的重大事件,無疑問的,首推去年3月18日發生的太陽花學運。
事件發生已超過半年,且深刻影響了臺灣“九合一”選舉,對國民黨的命運産生了重大的衝擊,乃至對臺灣甚至兩岸關係都産生了漣漪效應。現在必須深刻剖析太陽花學運的本質,唯有準確解讀,各方的反省與應對才會準確。
事出有因,太陽花學運不是從石頭裏迸出來的孫悟空,可以説是眾多反對性議題的匯流,大致可分成七反:反程式不正義、反服貿、“反中”、反自由貿易、反分配不公、反財富集中,以及反馬英九。
這七反,有時間序列的關係,也有內核外核的層次。最大公約數是反程式不正義。去年3月17日,時任“內政委員會”召集人的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宣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院會”存查,被批評為“30秒通過的黑箱服貿”,成為太陽花學運攻入“立法院”議場的“師出之名”。然而,這樣的師出之名,是有錯置輕重的選擇性的,相較民進黨在審查服貿時,霸佔主席臺、癱瘓議事的9個月,其程式不正義的程度更高。
當以“黑島青”為核心成員的林飛帆、陳為廷等人攻進“立法院”議場,建立了指揮中樞的“內核”後,反程式不正義的外衣即卸下,反服貿與“反中”登場,成為主旋律。林飛帆與陳為廷等學生領袖,毫不避諱地表明其支援“臺獨”、“反中”、反服貿,這個“內核”是太陽花學運中政治性色彩最強的一群。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