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滬港通”好處宜放眼量
美國《星島日報》18日社論説:“滬港通”開車出現“北向高潮”,滬股“立竿見影”用罄全日額度,而港股“開慢車”加上獲利回吐等因素,令恒生指數高開後倒跌接近百分之一收市。股市不是靠一日成交論英雄,假以時日,只要穩定行車不脫軌,“滬港通”這個突破性安排帶給香港金融市場的好處極大,宜放眼量。
香港和上海股民,十七日起可以透過兩地的證券交易所,買賣對方股票。當中北向的“滬股通”反應比較熱烈,到下午二時已經用罄全日一百三十億元人民幣的額度;至於南向的“港股通”,則只用了一百零五億元人民幣額度的不足一成七。
香港本地股民本來對“北水南下”期待甚殷,在港上市的交易所和證券商股份,早在通車前已經大幅炒高,十七日“港股通”的表現一般,只能説是大家當初期望太高;事實上,在通車初期,“北水南下”熱烈程度不及“南水北調”,並不意外。
港滬兩地股市未互聯互通前,香港股市已經對包括內地人在內的全球投資者開放,至於海外和香港投資者要買賣內地股,則要通過“合資格境外投資者”(QFII)機制,以基金形式買賣,甚為不便。現在全世界可以透過港交所直接買賣在上海上市的股票,靈活便利,自然引來大量資金,首天成交滿額,不少是來a自QFII超級大戶轉投,與其説“南水北調”,不如説是全球“四方之水”涌去上海。
與國際大行管理的資金規模相比,內地券商相形見絀。散戶方面,內地規定要有五十萬元資金者才可以利用“滬港通”機制買賣港股,對香港股市“玩法”缺乏認識者又要一段時間觀摩,至於有興趣買賣港股者,不少早已趁自由行之便,入境開了證券戶口,利用電子交易買賣港股,不必靠“滬港通”。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