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滬港通好處放眼量 臺灣關注後續影響

2014年11月19日 14: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外資對A股“虎視眈眈”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港股通交易成本較高的原因外,不同於早已覬覦A股市場已久的境外投資者,內地投資者的觀望情緒也是滬港通首日“滬強港弱”的原因之一。

  華泰證券研究所高級策略分析師姚衛巍稱,由於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及其交易規則需要熟悉的過程,因此首日額度使用量非常少,預計未來會逐步增加。溫天納也認為,目前“北上”資金將主導滬港通,“南下”的資金量有待觀察,估計較為慢熱,因為內地投資者熟悉港股有一個過程。

  另一方面,現在的“北熱南冷”還與環球市場氣氛有關。溫天納稱,畢竟A股是首次開放,港股卻早已是國際市場,再加上人民幣額度、稅務優惠等政策輔助,A股由此更加吸引投資者,而不少QFII投資者會轉倉至通過滬股通買賣,也造成滬股通額度緊張。

  岑智勇則稱,外資及香港資金早已對A股興趣濃厚,所以能一開通便入市,“北上”額度使用情況理想、與預期相當,估計更多是機構投資者在帶動。

  鋻於許多投資者在初期都採取“等等看”的態度,隨著時間推移,市場預計額度使用量將上升。瑞銀集團預計,滬港通北向交易資金流在最初可能更活躍的原因,包括明年6月A股可能會被納入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序列,因此境外基金有動機投資A股;北向投資者資金成本比南向投資者更低;北向交易每日及整體額度大於南向交易;中國很多高凈值散戶或已持有規模不小的境外股票。

  從更大的角度而言,政界、學界和商界對於滬港通的關注點之一還在於其對資本賬戶開放的撬動。業內人士普遍預計,滬港通下一步可能在目前的額度上放得更開,將“閉環”一點點打開。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從國際貨幣發展的歷史來看,貨幣可兌換進程往往伴隨著貨幣國際化的進程。無論是現在的滬港通,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滬倫敦通’、‘滬紐約通’以及上海自貿區自由貿易賬戶的各項探索都為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提供了前提和必要的縱深。”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