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雜在食安風暴與選戰喧囂之間,第49屆電視金鐘獎匆匆落幕。臺灣每年一度的電視界盛事,激起的漣漪似乎很小,除了頒獎當天的紅毯秀,引起大眾對影視名人流行品味的一番品評,此外,幾乎沒有太多人給予關注。部分得獎藝人甚至選擇缺席,更耐人尋味的是,連評論此屆金鐘獎的論述都少得可憐。創立近半個世紀的金鐘獎,在當下臺灣眾多電視人的心目中,究竟還佔著怎樣的分量?
臺灣《中國時報》1日社論指出:打開今年金鐘獎的得獎名單,不諱言地説,最滿意的,莫過於積極倡議電視公共化的學者與文化人吧?因為這屆的金鐘獎,仿佛是專門在為公視所量身打造的,頒出去的35座獎項中,公視就佔了12座,如果再加上同屬公廣集團的客家臺與華視,就多達16座了,已接近全部獎項的一半,公視的多數作品如此受到評委的青睞,成為今年金鐘獎的最大贏家。當然可喜可賀,特別是其中不少得獎人的專業乃至藝術成就,絕對是實至名歸。只不過我們在此想要提問的是:辦了49年的金鐘獎,目的應該不會只是要讓公視最終成為永恒的得獎大戶吧!
公視集團在臺灣電視頻道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如果換算成實際的收視人口恐怕比例更小,卻在代表臺灣電視的金鐘獎中佔去一半,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換言之,一個代表臺灣電視産業最重要的獎項,絕大多數商業臺都未參加或是被排除在外,它所透露的恐怕會是臺灣電視産業的深層危機。用白話説,一個正常的電視頒獎,該是各個商業電視臺年度最受矚目、乃至最受歡迎作品的爭奇鬥艷,絕不該只是公視集團的孤芳自賞。因為這才是文化産業的真正實力。
商業電視臺全面的從金鐘獎名單中消失,絕不只一端,進一步的審視得獎名單,不難發現除了公視集團外,宗教臺的大愛臺也佔了4項,等於超過了總獎數的一成以上,如果再與公視集團得獎相加,就遠遠超過一半了,如果再扣去與作品無關的,如特別貢獻獎等,全部商業電視臺含有線與無線在內,得獎數到達一半都還有點距離,這個成績單,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其實是不為過的。
沒錯,看過這份成績單,誰都可以搬出速成且民粹的邏輯,痛罵臺灣的商業臺不長進,不願培養自己人才,不願製作精緻的節目,只迷信收視率,只會搶購海外現成的影片等等,這些嚴厲的批評坦白説10年前就出現了,多數的商業臺似乎也沒有特別太在乎,某些還有産能的商業臺甚至選擇退出金鐘獎的競賽,了解臺灣電視産業生態現況的人其實都心知肚明,再這樣下去,有一天金鐘獎全面與商業電視臺脫鉤,乾脆更名為公廣與宗教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恐怕也不會太令人意外。
打開臺灣電視史,甚至金鐘獎的頒獎典禮史,商業電視臺其實擁有過非常輝煌的紀錄,臺灣在華人圈曾享有綜藝節目方面的美譽,也曾製作過不少高收視率的戲劇節目,很長一段時間曾經執全球華人流行文化的牛耳,如今這些曾經的輝煌俱成過往,一線的偶像明星、頂級的製作團隊,能出走的全出走了,廣告代理商乃至廣告預算泰半都流失了,商業臺的製作預算日漸困頓,能存活的只剩各類型的談話節目,加上監管機構乃至主流文化論述,都對商業臺瀰漫著一片不友善的氛圍,臺灣當下的電視産業其實不必再打壓,就早已經奄奄一息了。如果再加外來網站的入侵,臺灣商業電視産業的進一步萎縮,怕是比想像中還要快!
評論再次強調,我們衷心恭喜獲得本屆金鐘獎肯定的公視與大愛臺,眾多商業臺的作品未受評審的青睞也絕對需要檢討,但我們也敦請主持金鐘獎的臺灣“文化部”官員們,平心靜氣檢視一下金鐘獎的項目、參獎作品,究竟對何種類型的作品最有利?再檢視一下有那些商業臺其實已經連報名都選擇放棄了?有多少商業臺製作的節目根本連進入的門檻都沒有?如果認為還要給商業臺一線生機,那麼請儘快檢討,或許還來得及。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