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7月5日發表評論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韓國,中韓自由貿易協議(FTA)即將簽署,已有臺灣學者形容這是“經濟上的核子彈”,民進黨發言人的響應卻是,“韓國國內對FTA簽署都抱持審慎評估態度,避免大量中資涌入,造成韓國本土産業的衝擊。”看這樣的局面,形容臺灣會被政爭拖垮,實一點都不假。
評論指出,國際上政治動蕩的政體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諸如伊拉克與伊朗的戰雲密布,或是如埃及與泰國等不時有過激群眾上街頭;另一類就是以臺灣為典型,表面上看來社會秩序良好,馬照跑舞照跳,實際上卻因政黨惡鬥導致當局“失能”與“失政”。日本曾歷經一年換一任首相的躁動政局,當時也是一團紊亂。
檢視臺灣現在的藍綠鬥爭,幾已到了無所不鬥的地步,只要是國民黨要的,民進黨一定不要,鮮有例外。3月反服貿學運期間,佔領“立法院”的學生要求先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來審查兩岸服貿協議,國民黨同意了,民進黨現在又不要了。杯葛並不須要什麼特別理由,動不了就是了。
去年“馬王政爭”後遺症余波盪漾也嚴重衝擊臺灣競爭力,以“立法院”7月4日的“監察院正副院長”同意權投票為例,主持議事的王金平沒辦法排除在野黨少數席次的癱瘓議事,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兩岸服貿協議卡關,都是很奇怪的事。事後國民黨出面喊話,説規劃月底再開一次臨時會。老實説,這有什麼用?關鍵問題不解決,再開還不是一樣!臺灣“七合一”地方選舉11月就登場了,民進黨是擺明不讓兩岸服貿在選前過關。
兩岸服貿協議是ECFA後續協議之一,其餘還包括貨貿協議、投資保障協議等,沒有充實這些內容,光有ECFA用處有限。中韓簽了FTA之後,臺灣最大競爭對手韓國將長驅直入中國市場,臺灣學者説是“經濟上的核子彈”一點都不假。臺灣過去因李扁的“戒急用忍”,把大陸市場拱手讓給韓國,中韓FTA有如再被補一刀,臺灣還能存活?
中韓全面友好關係有抗衡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因素在內,這是中國崛起之後,大國外交靈活的一面,像是一列疾駛中的火車,帶著中國綜合國力往前衝。在美國對日本7月1日解禁集體自衛權表達熱烈歡迎後,中韓緊接著進行峰會就兩國發展大計、北朝鮮核武、FTA等進行大動作交流,不僅時間點微妙,氛圍也微妙。
臺灣現在對外不論是美中、日中,還是美日中之間都只想當“不沾鍋”,講好聽是“不選邊站”,實際上就是邊緣化。對內又被藍綠政爭拖垮,已到了裏外都窘迫的局面。接下來會如何?似乎也無解。這是一種被“臺獨”意識型態與政黨廝殺所雙重制約的結果,也是當代臺灣人的悲情。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