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聯合早報:大陸對臺展現政治自信

2014年06月27日 16: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發表社論説,作為兩岸分治65年以來中共官階最高的訪台官員,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此行,除了政治上的象徵意義,更有實質上的政治效果。他與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的會晤,達成了具政治意義的收穫——雙方對兩岸兩會(大陸海協會、臺灣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達成高度共識,且還將納入人道探視的職能。張志軍繞開敏感的臺北市,把行程重點放在臺灣政治中心以外的東南部,也是要將政治觸角伸展到臺灣草根,尤其是中小企業者、農漁民、青年學生、大陸配偶等基層民眾。

  文章摘編如下:

  自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在2008年執政以來,兩岸關係擺脫了之前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對抗狀態,開始進入了合作的良性互動。大陸當時對臺的基本政策,就如同對待香港一樣,在經貿上主動讓利,推出不少優惠臺商的措施,後來更以正式簽約的方式,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讓惠臺措施制度化。隨著經貿關係的深化,以及兩岸交流因直航而日趨頻繁,大陸也在國際上緩解對臺灣的外交封鎖,使得兩岸關係的整體氛圍呈現出積極的態勢。

  持平而言,臺灣主流民意支援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也歡迎大陸對臺灣所表現出的善意。但是,隨著馬英九在2012年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由於執政績效不彰,社會貧富差距惡化,年輕人就業前景欠佳等一系列內部因素,民意對臺當局的不滿,也波及了臺灣的兩岸政策。臺北無法自主開拓經濟機會,一味依賴對岸的善意,也引起了部分臺灣民眾的憂心。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今年3月臺灣部分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群起佔領“立法院”,形成所謂的太陽花學運等社會運動。佔領“立法院”行動僵持近一個月,民意的反彈迫使馬英九當局推遲簽署服貿協議,也讓大陸意識到在經貿上一味讓利,反或遭遇反效果。張志軍此次訪台,行程重點擺在聆聽民意,政治意味濃于經貿合作,也反映了大陸對臺工作出現了調整。

  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並納入人道探視職能,經歷了太陽花學運衝擊的洗禮,大陸這回採取靈活身段予以讓步,不但在現實上有利於為日後兩岸正式的政治談判鋪路,更展現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自信心。

  這也可以從美國對大陸在兩岸關係積極進取的作為,所做出的公開反應得到間接的印證。美國對大陸政治攻勢可能進一步拉攏臺灣,顯然感到高度的不安。被視為2016年美國總統熱門候選人的前國務卿希拉裏,日前在一專訪中警告,臺灣必須權衡對大陸的開放程度,否則將失去“經濟獨立”,進而影響臺灣的“政治自主性”。關鍵在於,臺灣無法不同大陸打交道。在北京自信地就臺灣要求訴求正面回應之際,自詡比大陸擁有更自由開放體制的臺灣,只能凝聚朝野共識,最大程度地為維護自身的主體性迎接這波攻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