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島內食安風暴的大統黑心油品案,日前臺灣地方法院開庭審理,檢辯雙方對犯罪事實的認定出現很大落差。檢方對大統負責人高振利起訴了包括詐欺、違反臺灣《食品衛生管理法》、商品虛偽標示與販售商品等罪,而高振利僅對橄欖油添加銅葉綠素認罪,其餘一概不認罪。臺灣《中國時報》15日發表社論説,由於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式,誰是誰非確實不宜在此置喙,但本案背後所透露的諸多爭議,特別是臺灣“衛生福利部”的角色,真的是需要好好加以思考。
食品安全關乎民眾健康,任誰都害怕自己每天吃下肚的東西含有毒物,因此如果真有證據證明廠商明知成分有毒,還硬要摻入食品中,影響健康,絕對要加以嚴辦;如果成分標示不實,竟以超高價格企圖賺取暴利,也絕對應課以詐欺罪予之嚴懲。但如果沒有故意摻毒,也沒有刻意賺取暴利,僅只是標示不實,就對之下重手,那對全臺食品業者所産生的寒蟬效應,就相當可怕了。
從毒澱粉、黑心油到最近的銅葉綠素,食安風暴一波接著一波,不僅釀成民眾人心惶惶,不少受到波及的下游食品業者損失慘重,這中間還包括不少知名廠商在內,更嚴重的是臺灣食品安全的整體形象,繼去年塑化劑風暴慘遭重挫之後,如今在連番重擊之下,可以説是全面被打趴,而截至目前,不僅相關危機未見解除,還有進一步擴大趨勢,再不思有所做為,難保不會有新一波風暴出現。
觀察這幾波的食安風暴,幾近乎已經快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先是零星傳聞,接著是媒體擴大報導,然後是衛生檢調單位介入調查,通常是調查結果還未出爐,傳聞已滿天飛,知名品牌廠商紛紛被點名,大量商品被迫下架,“立委”白天開記者會爆料,名嘴晚上在談話節目中加料渲染,最該出面正視聽的衛生主管部門卻噤聲不語,結果就是民眾全都陷入食不安穩的焦慮中。
社論認為,在這連番的食品安全風暴過程中,負責把關的臺灣衛生主管單位,恐怕要負最大責任。畢竟今天在臺灣,任何涉及食安議題只有衛生主管部門享有最終定奪的公權力,諸如食品能允許添加什麼?不能含有什麼成分?什麼東西吃多少會對人體有害?食品標示有無確實?等等,都不該由半調子專家憑空回答,更不該由外行的媒體名嘴隨性亂説,而是該由衛生主管部門統一定調。
遺憾的是,在這幾波食安風暴中,臺灣衛生主管部門不僅沒扮演好事前的把關工作,在食安爭議陸續爆發後,更沒扮演好揭露事實真相的任務,甚至自己都陷入風暴中心。最離譜的是先前在追查混油過程中,竟然還錯發公文,要求地方縣市政府衛生局將多件還在追查中的疑似混油産品全數下架,並依法處分,造成多家廠商無端遭到“誤殺”,就算其中確有黑心廠商,也可藉此提前滅證,這不跟“提油救火”沒兩樣嗎?
同樣的,緊接著混油風暴之後所爆發的“銅葉綠素”風波,陸續釀成諸多標榜天然成分的健康食品蒙塵,而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卻遲遲未公告確切的檢驗程式與方法,導致諸多不明自己産品原料所含究竟是“葉綠素”還是“銅葉綠素”的廠商,完全陷入無所適從境地,擔心一旦被點名,將蒙受鉅額損失,問題是,這些業者除了擔心,什麼事也不能做。
正因臺灣衛生主管部門沒在這幾波食安風暴中扮好正視聽的中流砥柱角色,導致媒體與政客的民粹操作取代了官方的定調,甚至民眾寧可聽信名嘴信口開河,也不願冷靜聆聽正確的官方説法,結果多數民眾持續陷入驚恐當中。更無辜的是許多受到波及的食品業者,不僅蒙受商品下架損失,更背上黑心廠商污名,形象傷害幾乎無法彌補,就算最後司法還了公道,也無從挽回任何損失了!
社論最後説,一個將食安管理做到荒腔走板的部門與主管,如何不該究責?如今是食安爭議爆發到哪,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就危機處理到哪,結果是危機處理成更大危機,民眾長期食不安心,業者損失無法彌補,馬當局形象已經落底,臺灣衛生主管部門還在持續加碼,如何不令人慨嘆!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