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好聲音”的出路在哪?

2013年10月12日 14: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國好聲音》轟動兩岸。臺灣《聯合報》日前刊文表示,對比出臺灣現在娛樂節目的製作水準瞠乎其後,而“臺灣好聲音”的出路又是如何?

  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好聲音》之轟動,任何動靜都在華人世界形成指標作用。前兩天的第二季總決賽落幕,李琦奪冠,和臺灣最大的關聯是讓張惠妹連帶獲得“冠軍導師”頭銜,可見連評審都成話題焦點。

  這個現象,讓臺灣粉絲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看見我們“土産”的明星歌手、評審在大陸舞臺發光,一方面與有榮焉,但心裏也真是別種滋味。《中國好聲音》的成功,讓臺灣專業人士也佩服,陳樂融誇其“每一步都踩得很穩,跨得很大”。這更對比出臺灣現在娛樂節目的製作水準瞠乎其後,而“臺灣好聲音”的出路又是如何?

  作曲家林少英不久前在《聯合報》投書,呼籲支援文創,希望臺當局別唱高調。文中提到臺灣的好歌手,例如陳建年、胡德夫,以及今年金曲獎歌王謝銘佑。臺灣當然不缺好聲音,單看《中國好聲音》節目裏,屢屢帶來驚嘆聲的臺灣歌手的表現,就知此言不虛。這些歌手是臺灣多年來流行音樂界多元發展的成果,而今只是“輸出”到市場更為廣闊的大陸舞臺罷了。這是市場規律的必然現象,不足慮,亦擋不住。大家比較擔心的是,臺灣後繼可有人?未來可否更上層樓?

  臺當局推廣文創,鑼鼓喧天,但連臺“文化部”都常成為批評的箭靶,不時傳出補助金被少數大咖壟斷的話題,文化界屢屢表達失望。很多人還是將答案寄託在民間。沒錯,多少本土音樂人都是默默堅持理想,節衣縮食苦撐,方可于簡陋的創作條件下完成作品。幸好還有並不受商業化導引的金曲獎繼續發揮功能,多少也成引領華人音樂的指針。陳建年、胡德夫、謝銘佑等歌手,無不借由金曲獎而躋身歌壇,成為很多人在商業作品之外會專注傾聽的對象。

  此外還有各種民間文化界人士的努力,例如在臺東的“鐵花村”打造了東部獨立樂團、歌手的園地,藉以留住少數民族好聲音,這些都是民間的力量。臺灣不缺好聲音,現在需要的是由“資源+專業”打造出産業化的大環境。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