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菲律賓公務船射殺臺灣漁民案件持續發酵。隨著事態的發展,雖然臺灣派出調查團赴菲談判,但菲律賓仍然態度傲慢、毫無誠信,雙方談判破裂,調查團也于18日返回臺北。中評社23日發表社評説,此事件如何收場,目前仍難預料。臺灣實有必要及時反思,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以最大程度維護權益。
社評摘錄如下:
事件爆發以來,臺灣方面在這一重大敏感的公共危機事件處理上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菲駐臺代表白熙禮14日晚間在臺外事主管部門談判,臺灣方面指責其前後不一,反覆多次。但臺外事主管部門負責人深夜陪同白熙禮召開記者會,卻給予外界臺方已接受菲方態度的印象。更有臺灣媒體指出,如果臺灣當局高層有不同意見,為何在雙方磋商過程中不直接指示進行否決?最後落下“半夜無法召開高層會議”的口實,難怪臺灣民眾對馬當局的應對提出質疑,而且不滿情緒不斷升高。
在受到臺灣輿論質疑與批評後,臺外事主管部門顯然拉高了調門。15日下午臺外事主管部門表示不與菲律賓特使培瑞斯會見,而三小時後又自食其言,臺外事主管部門轉由“司長”接見。這前後不一的做法,不但有違外事慣例,而且顯現出外事程式上的混亂與不專業。而臺灣方面在處理涉外事務上的不審慎不專業,不但有損自身形象,更會給菲方以口實,反而陷自己于不利的境地。
在臺當局總共11項制裁措施中,最為重要也是最能刺痛菲律賓的莫過於臺灣海軍在相關海域的軍事演習。臺灣軍方的舉動,固然可以直接讓菲律賓感受到巨大壓力,但這裡面同樣有個尺度拿捏的問題。如果一味宣揚軍威過了頭,乃至於讓周邊國家和地區感到開戰的威脅,就會過猶不及,引起相他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緊張和疑慮,臺灣反而會陷入被動。另外,因此次事件不僅僅是臺菲之間的直接衝突,更是中國大陸、臺灣、菲律賓與美國等相關方的政治博弈。臺灣必須要審慎評估各方利益,平衡兩岸關係、臺美關係、臺菲關係以及與其他周邊鄰國的關係,從更宏觀、更長遠、更週全的戰略視角進行政策評估,才能妥善處理問題,更好地維護權益。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