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臺灣經濟發展前景,新任臺當局“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近日指出,島內經濟結構已産生失衡與過度集中現象,必須及時做産業調整,找到新的驅動成長動力,而且帶動經濟的引擎不能只有一個,要有兩個甚至三個引擎一起來帶動,以免全球經濟不景氣、外貿受到衝擊時,臺灣經濟也跟著受影響。
臺灣《新生報》13日表社論説,這個“經濟引擎多元化”的産業發展“理論”,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過去在蔣經國時代就是這麼做,後來韓國也是這麼做。韓國在過去十幾年做電子科技、文創、飲食、觀光,還有大力發展汽車、鋼鐵、造船等,但臺灣則側重在半導體、面板等,許多公司大起也大落,學子就業與青年就業經常倣徨無從,而且一碰到外在環境影響,立即傷風感冒。
大家都知道“所有雞蛋不要同時放在一個籃子”的道理,企業發展如此,産業發展策略規劃亦是如此。臺當局機構中的規劃者即是“經建會”,其負責人尹啟銘是經濟老兵,如今重做經濟重臣,新官上任三把火,應該告訴我們的,不應只是道理、觀念或理論,而是高層級的戰略規劃構想,亦即今後臺灣要在哪些産業領域發展,對臺灣最有利?
社論説,從新竹科學園區開啟,臺灣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但一路走來至今,已可明確知道以代工為主的産業經營模式頗像失根浮萍,根本無法長久。臺灣早已走到發展轉折的十字路口,只是幾經政黨輪替,都未好好去做整體構想,去做落實執行。那就好像一個企業早應轉型卻不動如山,到了賺不了錢時再想該怎麼辦,卻也為時已晚,前不久柯達公司聲請破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臺灣是小島,但小有小的生存之道,最怕的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一窩蜂或一股勁兒。有些歐洲小國和地區就是有自己的基底,例如瑞士的鐘錶、荷蘭的花卉、比利時的巧克力等,他們深耕自己在行的,在傳統上不斷研發創新,可以一代傳一代,這一代可以賺錢,下一代也可以賺錢。他們可能賺不到引領風騷的流行錢,卻可以賺“穩錢”,經年累月,長長久久地賺下去。
社論説,今後臺灣究竟要在哪個(哪幾個)産業領域去做發展,剛上任的新當局應為過去未做的亡羊補牢,且應務實地負起這個責任,握緊開拓臺灣未來前景的方向。“黃金十年”是一份競選計劃書,此任的臺當局“經建會”則要將它化為實踐的方法與藍圖。全面調整臺灣産業結構已是必須跨出的步伐,而且慢不得,再慢了,那就永遠在四小龍行列中敬陪末座,連追韓國的條件和資格都沒有。
社論最後説,我們贊同尹啟銘主委“多引擎”的説法,但每個引擎都是立足在深耕的審慎評估上,去週全考量優劣勢、機會與挑戰。也相信臺當局“經建會”與産業界做良好互動,早點找出臺灣經濟發展的“兩個甚至三個引擎”,這種引擎不僅要“有力”,而且能“持久”。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