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金門大橋開展金門新格局 是一著好棋

2011年01月17日 07:50:00  來源:
字號:    

  臺灣《新生報》16日發表社論指出,連接大金門島與小金門島的金門大橋,在延宕18年後終於開工,這座橋梁興建背後的政治意義,遠較工程技術來得重要;金門曾是國共鬥爭的最前線,在“小三通”實施十週年後,臺當局決定在海峽敏感地帶建造一座美輪美奐的跨海大橋,象徵兩岸之間氣氛緩和,金門大橋是將金門由前線轉變成為觀光地標的一著好棋。

  社論摘錄如下:

  這座造型極美的大橋,重要性不在於它將是世界最長的跨徑脊背橋,正如主持開工的馬英九所説,當局對這座大橋的興建,不僅看到大、小金門之間的需求問題,也是面對兩岸的新形勢,金門應有它在兩岸的新定位和競爭新格局。

  半個多世紀前的八二三炮戰,金門挨了40多萬發炮彈轟擊,成為世界知名的兩岸前哨,冷戰結束後,兩岸緊張關係也日趨緩和,但是要在這個地區建座跨海大橋仍非易事;長度超過5公里的海上大橋,絕對不可能是軍事用途的建設,因為安全度太低;這裡所説的安全,不是指建築技術問題,而是在如此高風險的地帶,兩岸之間只要有任何不理性挑釁行為,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座保護不易的海上長廊,這也是建設會一再拖延的原因;過去這座橋被稱為“選舉浮橋”,每逢選舉就浮起來,選後就被遺忘又沉下去,政客們只能借建橋來騙騙金門老百姓的選票,主要就是兩岸過去關係,尚未穩定到可以完全避免戰火,建橋的疑慮太多了。

  近年兩岸關係跨步走,由小三通到開放觀光,進步到大三通,再加上ECFA的簽署,兩岸由鬥爭已轉為可以坐下來談,甚至為了改善關係可以“讓利”,再起戰端的可能性已大為降低;以金門大橋的設計來看,除了外型力求美觀,橋面設計除了汽車道外,尚有一線人行及自行車道,這樣的設計,完全是以觀光目的為主的規劃。

  談到觀光,金門絕對有吸引觀光客的條件,經歷八二三炮戰使金門具有國際聲譽,而兩岸對峙期間,金門的建設都以軍事為主,地下坑道四通八達,甚至有宏偉的摰天廳等地下大工程,這些軍事建設,在兩岸敵意逐漸減弱後,都能完整的保留下來,這些遺跡不但對曾經在金門服過役的島內人士有吸引力,大陸人士也會想來此地一探究竟,更不要説在國際上有廣大的“軍事迷”想來金門觀賞軍事建設,即使是一般國際觀光客,只要來到兩岸的任何一端,都應該對這個位於臺海關鍵地位的地點充滿好奇心。

  金門不僅有歷史遺跡,亦有地理優勢,本地景觀則有太武山也有料羅灣,風光自成一格,此外也有獨特文化,名産高梁酒加上遠近馳名的炮彈鋼刀,都是吸引觀光客的條件;將來金門除了連結小金門的金門大橋外,還有離島大、二膽如能適度開放,更能增加海上觀光的魅力;馬英九期許這座造價逾75億元的大橋,在“七分觀光,三分交通”的興建概念下,會成為吸引兩岸觀光客的海上新地標,著眼極準。

  金門大橋的建設,已為金門未來定位,發展觀光將是必走的路,如果金門各界都有這個共識,在2016年金門大橋完工通車之前,金門必須完成各項建設規劃,掌握金門建設的方向,對觀光事業將有決定性影響;金門由炮火的焠煉中重生,轉變為兩岸觀光新地標,未來的路要如何走,掌握在金門人自己手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