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 題:中國在自我發展中詮釋均衡、普惠、共贏國際責任
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
“同舟共濟、互利共贏才是生存和發展之道。”
“我們願意同世界各國增進相互了解、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裏為世界和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
全國兩會的外長記者會上,外交部長楊潔篪關於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定位,句句鏗鏘,擲地有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小林9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正如楊部長所言,中國在過去的一年中,以優越的表現,向國內和國際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她舉例説,2009年中國經濟在險象環生的世界經濟中率先扭轉局面,成為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引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50%;而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首次向世界公佈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在法律和輿論的監督下執行。
“正因此,世界更加關注中國,更重視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而中國也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李小林説。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不久前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研討班上提出:“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根本改變世界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拓展我國發展的外部空間。”
“這為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進行了定位。”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力告訴記者,儘管遇到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保持不變,在經濟發展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將基點立足於中國自身良好的經濟抗風險能力上,也維護外部友善環境,促進世界發展的天平日趨平衡。
“中國也在用具體行動踐行著承諾。”沈丁力説,在進出口方面,爭取平衡,出略大於進;在擴大出口同時,擴大進口,改善人民生活;在爭取外需同時,大力擴大內需;在保障本國就業同時,為他國就業創造條件;發展低能耗的綠色産業,保護中國環境,保護世界環境;提升科技創新,為發展中國家優惠提供技術。
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將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這説明中國在實現科學合理的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在努力參與一個均衡、普惠、共贏的‘和諧世界’的建設。”李小林説。
不過,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一些關於中國國際責任的話題也水漲船高。在西方,“中國威脅論”一時演化成所謂的“中國責任論”;也有人質疑中國當前的對外表現越來越“強硬”。
楊潔篪在記者會上對此表示,“堅持原則立場同是否強硬是兩碼事”“中國的外交是以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以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己任”。
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副秘書長趙啟正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的時候,用生動的語言解釋了西方戴著有色眼鏡質疑的原因。“當中國還是弱者的時候,人家對我們的話不以為然;現在,有13億人口的中國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心,這是客觀事實,一舉一動必然引起關注。但一些人誤以為中國“強硬”了,以西方國家崛起的歷史經驗來猜測中國,不放心,甚至恐慌;對中國充滿不解、誤解和偏見。這既不利於中國,也不利於他國。正確認識中國,事關西方國家的重大利益,也是世界和諧建設的必要因素。”
李小林説,中國取得了又好又快的發展,但這僅僅是和過去作比較,每人平均GDP依然排在世界第100位以後,甚至不如一些發展中國家。而一些發達國家卻以中國的總體發展快、顯著,要求我們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也對我們敲響警鐘,一方面要儘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實現經濟發展的再次提速,獲得真正的大發展;另一方面,要實事求是地解決當前的問題,堅持自己的立場。”李小林説。
“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的國際定位應該著重強調兩個‘力’——國際競爭力,即有自身特色與優勢;抗風險能力,即開放有度,講求發展品質。”沈丁力指出,“在實現自我發展中,詮釋推動均衡、普惠、共贏的國際責任。”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