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臺灣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行政院院長”蕭萬長、“副院長”劉兆玄、“財政部長”邱正雄,端出紓困措施、優惠房貸利率補貼;結果,景氣依然探底,且留下後患無窮。十年後,國民黨再執政,同樣一批人,竟再端出雷同的措施因應景氣下滑。臺灣《中國時報》刊載社論質疑,八年的“生聚教訓”,難道真的如此無長進嗎?
在藍燈催逼下,“行政院”上周提出八項利多政策,以提振經濟景氣。這八項措施,有的對短期景氣的提振有正面幫助、且又不會有太大不良後遺症;有的則是宣示口號性質居多,其正負效益有待後續執行面觀察。但,也有部分措施,效益既低或全無、卻可能有諸多不良後遺症。
這些措施中,如擴大國際招商、督導重大投資案落實執行,算是宣示性質重,是否有成效端看行政部門執行能力。而加強擴大內需方案、給予民間新投資租稅優惠等,是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時一用再用的老招;雖然,有短期稅收流失、公共建設計劃未必切中需要等問題存在,但,好歹對短期景氣提振有幫助。最令人擔心與質疑者,莫過於為了支撐房地産景氣,祭出放寬銀行辦理建築融資限制、優惠房貸利率補貼等兩項措施。
臺灣房地産從二○○三年SARS之後開始上揚,算算走了五年以上的多頭,房價節節高升,以臺北都會區房價而言,事實上已超過一般民眾負擔能力範圍。最新的臺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達十.六倍,是近七年新高,臺北縣的房價所得比也拉高到八.二倍,同時是近七年多新高。一般民眾,要全家十年以上不吃不喝不花錢,才能買下正常的三房之家。所得中下者,更要二、三十年以上。這般房價,是高是低,不問可知。近期各地房市漸有價跌量縮情況顯現,房市是否面臨反轉向下,深受市場關注。也因此,才有當局在八大提振景氣措施中,就有兩項支撐房市的政策。
社論説,在此,我們不禁要請教咱們的“行政院”高官們:如果房價是市場供需決定,房價走高、當局不應打壓;沒錯。那,為什麼房價有下跌疑慮、房市景氣可能下滑時,當局卻要去支撐房市與房價?更何況,官員可了解其祭出的支撐房市措施,可能釀成多大的不良後遺症嗎?
全世界的房地産景氣都是最容易在低迷與繁榮的泡沫間交替迴圈,差別者在泡沫的大小。如該地當局能防患于未然,在金融制度與監理上落實,避免房地産形成太大的泡沫,經濟可望軟著陸,未來復蘇亦快。最忌諱者是為了硬撐景氣,用各種放寬性的金融措施支撐房市的榮景與泡沫,得到暫時性的快慰與假性繁榮;但當夢醒時分,一個個大型泡沫爆破時,卻會把金融體系與經濟結構炸得四分五裂。
美國八○年代的儲貸危機、去年以來的次貸風暴、二房危機;八○年代中期到九○年代的日本,都是為了支撐景氣,先是放寬原有對房貸的金融限制措施,繼之創造房地産高潮,但終而房地産泡沫拖累整體金融與經濟的“典範”。
過去,當局為了控管房地産貸款在銀行體系的風險,訂出30%的建築融資餘額比例限制。如果當局放寬限制後,“效益顯著”,銀行歡天喜地的大幅增加建築融資,房地産的榮景似乎得到支撐,建商從金融體系源源不絕取得融資去推案;但,一旦景氣再翻轉,金融體系將陷入更深且廣的危機中。
社論直言,至於以當局補貼利率方式鼓勵民眾購屋,更是惡政。當局拿納稅人的錢補貼有能力購屋的較強勢者,目的為了支撐房價讓建商賺更多錢,如此不公不義的政策,豈能為之?而如果放手讓房價下滑修正,購屋者省下的購屋款,一定遠高於當局的利息補貼。更何況,十年前當局的這些支撐房地産措施,最後證明無效且有不良後遺症,只是延緩市場調整,讓經濟與金融陷入更大災難中。
社論指出,今年臺灣景氣快速跌入藍燈區,明顯是受全球景氣之累。此時,當局不可能無所作為,否則難以向社會交代。但,坦言之,這時當局作任何措施,都是事倍功半,甚至不見功效反有負面影響。我們期望當局在此景氣低蕩之際,更用心著力於法令、制度與整體投資經貿環境之改善、鬆綁,而非汲汲于短期措施。如此,更能在全球景氣翻轉時,率先揚帆上升。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