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學者:臺灣底層結構變化削弱民進黨社會根基

2008年01月28日 14:23:00  來源:
字號:    

  臺灣戰略學會秘書長、臺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王昆義在即將出版的二月號《中國評論》撰文分析民進黨“立委”選舉慘敗的深層原因。

  文章説,要列舉扁失敗的原因,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包括選舉制度改變、兩岸關係沒搞好、經濟沒有持續成長、官僚貪污腐敗等來解釋,但這些原因無法清楚地説明臺灣底層結構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讓扁當局這幾年如陷入泥淖動彈不得,也讓他不斷喊出的“臺灣價值”變得虛無飄渺,沒法再變成民進黨感動人民的選舉動力。

  文章在回顧了民進黨當初得以快速崛起之因後指出,臺灣的底層結構發生變化使民進黨的社會根基削弱。當初利用社會力量與外部危機來鬥垮國民黨所掌握的“國家機器”,是民進黨能夠取得政權的原因。而如今社會的失敗,才是解扁失敗的根源。

  “紅衫軍”倒扁運動徹底割裂了陳水扁民進黨的社會基礎。畢竟施明德是來自民進黨,也曾經跟民進黨一起結合社會的力量共同擊垮國民黨的統治基礎。施明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M型社會”的成型社會對民進黨産生疏離感。元旦演説中指稱的臺灣“M型社會”已經成型的問題。不論臺灣變成一個“M型社會”是中國因素,還是民進黨執政不力所造成,但已被共同認定將是造成臺灣政治與社會穩定的最大隱憂。

  文章認為,“臺灣價值”跟著扁的失敗,走向失落之途,民進黨的包容精神不再,無法再激起人民的“反中”熱情。“中國崛起”過於快速,也完全出乎民進黨人的意料之外,這更是讓扁無法再借由吶喊“臺灣精神”來成功對抗中國大陸的原因之一。

  陳水扁失敗的大陸政策導致臺灣經濟轉型停滯。扁執政八年,不只把民進黨隔離于臺灣社會之外,也把臺灣隔離於世界之外,臺灣反而成了全球化世界中的“化外之國”。

  文章最後表示,“臺灣維新”是謝長廷所喊出來的競選口號,雖然“立委”選舉民進黨敗了,卻正是謝長廷要崛起的時刻。要檢證謝長廷的競選策略,可以簡單的概括是要“重新找回社會”,這也是謝長廷提出“臺灣維新”的最大意義。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