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京華時報:李安冒犯了美國主流價值觀

2016年11月15日 14:20:29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李安冒犯了美國主流價值觀

  借著英雄的故事,拍一部反英雄的電影,這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核心的初衷。看多了美國戰爭片,對那些電影宣揚的愛國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已經熟諳於心的觀眾來説,《中場戰事》提供了一個反向的案例,在這部電影裏沒有英雄只有平民,對戰爭的描述,也是只有傷害沒有勝利。

  《中場戰事》在美國的口碑不好,紐約首映後爛番茄新鮮度為36%、評分為4.3,除了“格局小”“故事簡單”的評價外,可能還和該片對美國的主流價值觀帶來了冒犯有關。美國民眾對伊拉克戰爭的厭惡,來自於這場戰爭把他們拖進了泥淖當中無法自拔,但反對這場戰爭不等於否定英雄主義,更不等於承認民眾也是推動戰爭成為既定事實的組成部分。現在李安揭下了那層反思的面紗,對政客與民眾都進行了尖銳的批評,這種一個都不放過的態度,以及打臉式的火辣程度,會讓坐在影院裏的諸多美國觀眾感到一種不適感從頭瀰漫到腳。

  反對英雄主義,就是反對戰爭——李安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拍戰爭片,這是罕見的邏輯,但李安確實用簡單的故事證實了這個邏輯的合理與真實性。還屬於青少年的林恩犯了錯,作為免除懲罰的交換,他在父親的運作下進入了伊戰部隊。林恩成為英雄是快速而意外的,而李安幫助林恩剝下英雄外衣則是沉著而緩慢的。在林恩回家、參加橄欖球比賽中場秀,以及戰爭現場回憶這三個場景間,李安不斷轉換鏡頭,把一名“英雄”的無奈與悲傷之路,呈現在銀幕之上。好萊塢製片人喋喋不休地想要為林恩所在的B班簽約一部電影,打算投資電影的橄欖球隊老闆只肯用聊勝於無的報酬來換取B班的故事,看臺席上的觀眾有的向B班送來套路化的敬意,有的則對B班出言不遜……如果説B班在退場時遭遇暴徒襲擊,還不足以把隊員們趕回戰場的話,那麼與林恩有過親昵關係的美貌啦啦隊隊員,則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與眼神,把林恩決絕地推向戰場,繼續扮演“美國英雄”。

  電影通過對比的方式不斷地諷刺美國人對“英雄”的態度,一面是通過誇張、豪華的中場秀,用電視來製造並傳播“英雄”的存在必要性;另一面則是無情地對待“英雄”,冷漠地把“英雄”當成滿足虛榮的工具,用完之後一腳踢開。這一點在堪稱重頭戲之一的中場秀裏體現得淋漓盡致,整場表演嚴格按部就班地進行,絢爛的煙火,整齊的步伐,震耳欲聾的鼓點,激情的演唱,觀眾在電視前看到的是震撼的演出,而李安的鏡頭卻直白地告訴大家,這是一場機械的操作,幕後是忙亂的編排,在戰場上機敏的戰士到了演出活動中卻變成了任人指使的傻瓜……在經歷了這一番折騰後,B班戰士達成了統一認識,和現實社會的荒誕相比,戰場卻是講究規則至上的,不按規則來,就會死亡,因此認定規則的B班戰士才發出了“只有在戰場上才是安全的”這樣的嘆息。

  《中場戰事》討論的元素有許多,涉及到家庭內部矛盾、親情的珍貴與疏離、死亡與信仰的聯繫、金錢至上帶來的庸俗等等,但李安在影片中融入這些,只是試圖拓展電影的表達邊界,只有一點是他想在這部電影中重點講述的,就是反對戰爭。可以確定,《中場戰事》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反戰電影,只是它的反戰思維不是過去時的,而是當下的未被知覺的,甚至是建立於未來人們對戰爭的整體態度之上的。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