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劉志勤:中國企業走出去要過哪"五關”?

2016年09月01日 11:48:29  來源:環球網
字號:    

  中國有句古話,説的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意思很明確,只要你有了充分準備,就能克服一切困難。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從實事求是的角度講,先承認“世上有難事”這個現實,可能更加有利於那些急於創業,想乾大事業的人士:要有充分的思想,技術,資金和精神方面的準備才能迎接新的挑戰。

  這對於那些正在進行,或將要進行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家們尤其顯得重要。

  據瑞士主流報紙《新蘇黎世報》8月28日出版的週日版的一篇報道稱:中國企業並購瑞士先能達集團的審批已經獲得通過,特別是該集團在美國的分部經過激烈的討論,並經過美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審查,同意這次並購計劃書。有望在年底之前完成全部手續。

  但是這篇報道中依然充滿對這次並購的種種疑慮和非議,甚至毫不掩飾反對的態度。了解這些輿論和其背景,對相關的中資企業不無好處。

  該報道的題目就很刺眼,它説:“中國企業破壞了競爭”。為了説明這個觀點,報道引用了當地一個律師的評論。他認為:第一,中國企業是個國企,背後由政府支援。不愁沒有資金。第二,中國企業出的並購價格很高,“擠走了”其他國家的競爭者,顯得不公平。文章還對海航的相關並購耿耿於懷,頗有微詞。

  最近以來無論是歐洲國家,還是美國,日本等所謂發達國家的媒體,每每談及中資企業在海外的並購時總或多或少地顯露出“不服氣”的腔調,讓人聽著不那麼坦誠,因為人們看不出這些媒體是高興,或是真反對。讓中國讀者對中國企業能否適應如此的輿論環境,中資企業是否會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充滿擔心。

  我們沒有必要被西方的輿論牽著鼻子走,這個應當是近十年來中國通過自身的改革獲得的最寶貴的經驗。我們有的專家學者曾經有一段時間,被西方各種建議和評論弄得暈頭轉向,不分東西,連起碼的方向感都喪失了。特別是有的經濟研究專家,手裏拿著西方提供的理論“導航儀”,行走在中國的改革之路上,結果發現路越走越窄,方向越辮越迷糊。聽他們導航的企業越發展越萎縮;而那些沒有偏信這些西方改革導航的企業倒發展十分順利和健康。

  這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現象。

  對於不同意見,哪怕是刺耳的反對,我們的企業家有足夠大的胸襟去包容它們,因為既然你選擇到那個“陌生的生態環境”中去生存和發展,輿論關是必須通過的第一關。這正如中國的嫁娶一樣,新人必須要經過雙方家屬,親戚,朋友的指手畫腳,説長道短。但是,説歸説,最後的日子還得是兩個人自己過。所以,對於在海外並購的中資企業來講,第一過當地的輿論關;第二要過對方企業專家,法律人士極其苛刻的審視關;第三要過當地政府的審查關;第四還要過當地社會群體的觀察關,而最難受的就是媒體們的刨根問底關。能夠順利過此五關的企業才能挺進下一輪技術性和價格談判。由此可見,中國企業要在海外發展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值得國人為他們的不屈不撓敬佩。

  但是,海外報紙的評論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和醫生,因為透過他們的評述,或許我們可以獲知在國內同行中很那聽到的真是有用的資訊。

  第一, 國外擔心中國企業並購的資金來源是否可靠,這點對被收購的企業安全十分重要。

  海外企業希望來自中國的合作方誠信可靠,不會背負鉅額債務完成並購。因為這並不是被購企業本意。他們擔心的不只是中資企業的安全性,而且更關心本企業員工的未來就業是否長期穩定的問題,這個涉及當地社會的安定大事。

  第二, 外國企業不是只想“傍大款”,隨便找個“土豪”就把自己嫁出去了。他們最關心的不是購買合同條款細則,而是中國企業的經營能力如何。俗話説,攻城容易守城難;並購容易經營難。等待中國企業的沒有片刻的喜悅機會,而是緊張的市場競爭之中。在那裏,沒有熟悉的“關係”,一切憑藉實力説話。原來僱員的關係雖然存在,但是他們願意不願意為新來的主子服務,卻需要用善良和真誠去贏得信任。新的法律環境,新的人脈網路,新的人際交流手段,新的語言溝通,無不考驗著中國企業的能力,耐心。當年許多日本和韓國的工業嬌子折戟歐洲,慘不忍顧。

  第三, 中國企業必須拋棄“學費不可避免論”,而是要樹立“不成功,不是人”的志氣。

  為了交學費而冒險去並購,是極不負責任的“懦夫”,因為他不敢承諾必須成功,而只是短暫享受一下“繳納鉅額學費”時的快感,這是對國家資金(包括個人資金)的不負責任,是簡單的放縱行為。這種風氣必須剎住,決不可助長。近幾年來,已經有不少企業由於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匆忙答應簽約,不惜支付高額違約金。這些失利不是簡單地技術問題,而是嚴重的瀆職和濫職的行為,應當引起司法部門的關注。畢竟,這裡涉及千萬納稅人的財富的安全管理問題。

  由此可見,世上難事很多,就看如何應對。中國今年上半年的海外投資發生井噴現象,投資總額超過去年全年的金額,而且投資主體是民營企業。換句話説,今年上半年民營企業家把錢“扔”到海外去了,而減少了在國內的投資。第一次出現了民營投資高於國企。外國輿論可能高興了,可是國內市場卻失落了。是“民營企業”有了“外遇”,“移情別戀”了,還是中國已經足夠強大,資金足夠雄厚,可以到處播撒“愛情的種子”了?且看待到開花結果時,再來細細品味個中滋味吧。

  下個月G20峰會將在杭州召開,屆時中國會拿出“中國方案”來推動世界經濟的車輪。中國企業正鉚足了力氣,準備著迎接新的挑戰。(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