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和2月7日,朝鮮不顧國際輿論相繼進行氫彈試驗和衛星發射的行為徹底震驚了國際社會。有關國家迅速做出反應,譴責朝鮮違背聯合國有關決議(特別是2094號決議和2087號決議),威脅地區乃至世界和平。
回顧整個朝核歷程,可以發現,朝核問題已然成為影響地區安全的重大變數。日本安倍政府以朝鮮的核武和導彈威脅為藉口突破了和平憲法的約束,開始走向軍事大國化。2007年大選以後,韓國政治日益保守化,韓美同盟不斷鞏固加強。在朝鮮的橫衝直撞下,樸瑾惠政府的“信賴進程”和奧巴馬政府的“戰略忍耐”相繼陷入困境,轉而採取攻擊性的對朝戰略。如今,我們驚異的看到,借助朝核危機,美日韓三方安保合作體系已然成形。
最為危險的是,朝鮮的懸崖戰術正失去持續操作的空間,朝鮮妄圖以擁核以及增強核威懾能力博取美韓的戰略妥協正一步步將朝鮮半島局勢引向戰爭的邊緣。在美國的主導下,美日韓三方經過緊密協調,區域內集結的美國陸海空三軍已儼然形成威懾性的對朝打擊力量,表明瞭美國捍衛地區安全秩序的意志和能力。同時,美國也利用朝核問題和韓國的安全擔憂,將薩德(THAAD)部署在韓國也有著借船出海遏制中俄的強烈意圖,美國此舉明顯擠壓和侵蝕了中俄的地緣戰略利益。
美國戰略武器齊聚朝鮮半島及其周邊,促使韓朝雙方關係和周邊大國關係進一步緊張。針對美國的超常態的戰略遏制,人們不禁擔憂朝鮮半島出現新的對抗格局?特別是俄美在中東和東歐的對立以及中美圍繞南海和臺灣議題上的對立加深了這種認識。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霸權戰爭的風險大大提高,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都把強化與美國的合作作為對外戰略的重點,雖然圍繞薩德(THAAD)和對朝制裁上存在立場差異,但兩國都無意利用朝核問題和美日韓進行對抗。
朝核問題的惡化與朝鮮的封閉性有著密切關係。冷戰結束後,朝鮮在“先軍政治”和“強盛大國”的旗號下,執意把核武器作為應對韓美安保統一壓力的不二選擇,這一對抗戰略與中俄的對朝合作戰略形成對衝,加劇了半島危機,損害了地區各國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也冒犯了美國主導的地區安全秩序。繼續以和平對話解決朝核問題的可操作空間和路子越來越窄,中國政府反而背負更大的責任。
既然中國的苦口婆心難以説服朝鮮,考慮到朝鮮因素的巨大不確定性和風險,從聯合國層面採取必要措施遏制朝鮮的核武計劃具有維護地區安全秩序的合理性。但是,迄今為止,聯合國有關朝鮮導彈發射以及核子試驗的系列聲明和決議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朝鮮與國際社會微弱的經濟聯繫,並利用了複雜的地緣形勢見縫插針。2016年如何遏制一路下滑的朝核危機成為各方亟需解決的重要地區安全議題。
説到制裁,聯合國安理會很可能不會謀求增加制裁清單的長度,而是尋求增強原有制裁的力度。本次危機後,韓美日三方除了獨自出臺嚴厲的制裁措施外, 也要求中國政府嚴格限制對朝戰略物資供應。在制裁之下,朝鮮能不能棄核依然存在疑問。早在1月22日,朝鮮《勞動新聞》放言稱,“外部的援助”有沒有無所謂。這一聲明再次暴露出朝鮮政權不惜和國際社會對抗的心理。中國代表武大偉訪朝當日朝鮮宣佈進行導彈發射的行為也表明中國政府很難繼續發揮斡旋作用,這使得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希望愈發渺茫。
面對漩渦中的核危機,中國政府無法坐視危機繼續升級。2月12日,中國外長王毅亮出了半島政策的三條底線,同時表明,通過新的決議讓朝鮮為其行為付出必要代價。這裡所謂的“代價”依然是從經濟層面上進一步採取限制性措施,或者強化原有的制裁措施,與美韓日所期待的強力制裁還有很大差距,薩德(THAAD)和對朝強力制裁將是近期各方討價還價的焦點,這或許成為利益攸關方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最後機會和嘗試。
以對朝軍事威懾為基礎,韓美試圖壓迫中國政府接受一份更為嚴厲全面的制裁方案,讓朝鮮感受到切膚之痛,如果朝鮮越過了韓美評估的危險水準,以及中國的外交斡旋失靈時,有可能借機武力解決朝鮮問題。其實,武力制裁的威懾效果遠遠大於實際行動。如果朝鮮適可而止,和平解決朝核問題依然存在斡旋的餘地。2月13日,金正恩在衛星發射慶功宴上聲稱朝鮮將發射更多的衛星,這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社會的失望心理,勢必將國家帶到更加危險的境地。
如果所有制裁措施仍然不能從根本上動搖、逆轉朝鮮政權的擁核意志,中國將不得不被迫調整當前的勸和戰略,立足於“道義現實主義”,“創造性介入”朝鮮問題,主動適應朝鮮半島局勢的演變,為朝鮮體制崩潰做好萬一準備。尤其在聯合國安理會層面,同有關各方保持對話合作,最好以國際社會對朝鮮問題的共同治理為原則,討論所有方案,確保朝鮮棄核,推動朝鮮改革融入國際社會,最終實現地區和平與繁榮。
朝鮮毫無底線的政策行為必然自食惡果,也蠶食著中國的安全利益,中國政府應該理直氣壯地守護本國利益和維護地區安全秩序,高度警惕那些利用朝鮮半島局勢渾水摸魚的戰略投機行為。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