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美用“慰安婦”問題平衡日韓

2012年07月24日 10:29: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性奴”説引發美日韓裂痕

  日韓在“性奴”這一稱呼問題上的紛爭也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法新社稱,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佔領區的暴行,比如“慰安婦”問題,始終是日本和亞洲鄰國間的敏感話題,並經常引發矛盾。道瓊斯通訊社7月9日的評論稱,日本和韓國政府都不得不面對本國民族主義者的巨大壓力,在日本,弱勢的民主黨內閣在“慰安婦”問題上的任何妥協,都可能被反對黨自民黨抓住把柄。而在韓國,反對黨正利用民間對日本的敵意對政府施加巨大壓力,日前韓日軍事合作的意向就曾因此遭到猛烈抨擊,而“慰安婦”問題更是日韓關係和情感的死結。

  德國“戰爭論壇”網18日題為“從慰安婦到性奴”的報道稱,韓國和日本的關係此前曾被渲染將有質的變化,兩國準備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議,但雙方關係一碰到歷史問題就像易碎的瓷器,很容易再次引起爭端。從“慰安婦”到“性奴”的稱呼改變,就是韓日“玻璃關係”的寫照。文章認為,日本“性奴隸”歷史是20世紀最嚴重的戰爭罪行之一。在歷史事實面前,日本閃爍其詞,引起韓國、中國等國家的不滿。如果日本不真誠承認歷史,亞洲以及世界對日本的懷疑就不會消失。

  新加坡Asiaone新聞網站稱,關於是用“慰安婦”還是“性奴”,使得日本和主要盟國美國之間産生了微妙的裂痕。對於美國在韓日曆史糾紛問題上改變態度,日本立即由外相玄葉光一郎對美國提出了抗議。日本一些網民近日在白宮網站上展開大規模的抗議,要求廢除美國眾議院2007年7月通過的要求日本就“慰安婦”問題承擔責任並進行道歉的決議。韓國YTN電視臺11日稱,日本駐紐約總領事館近來以承諾援助等手段,妄圖使美國拆掉設在新澤西州的“慰安婦”紀念碑。

  “慰安婦”這個詞由日本人發明的,是用以淡化、掩蓋當年戰爭罪行的詞彙。日本《廣辭苑》裏對“慰安婦”一詞的解釋為“隨軍到戰地部隊,安慰過官兵的女人”。對於當年的罪行,日本總是用一些相對中性的詞彙來混淆歷史真相,比如把南京大屠殺叫“南京事件”,把侵入中國叫“挺進支那”。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研究朝鮮半島問題的學者詹德斌對《環球時報》稱,“慰安婦”這三個字,一直廣泛存在於亞洲許多當年受害國的中學課本、史學著作、文學作品和媒體報道中。這實際上是對受害女同胞以及歷史的污辱和傷害,實在令人憤怒。詹德斌説,希拉裏主張以“性奴”替換“慰安婦”還算不上打破美國政府不介入韓日曆史問題爭論的一貫立場,但總算有主持公道之意。美國在這個時候提出這種説法,顯然想讓韓國人看到美國是站在韓國一邊主持公道的,同時也隱含讓韓國不用擔心簽署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後的負面影響。不過,正是由於日本至今沒有在“性奴”問題等歷史方面進行真誠反省,而導致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破滅。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