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來,新疆阿勒泰、浙江慈溪、湖南瀏陽、寧夏銀川和青銅峽等地,陸續開展了包括官員財産申報、公示在內的領導幹部個人事項公開試點。雖然各試點地區的公開方法不盡相同,但時至今日走向了同一個結果——零投訴、零異議。青銅峽方面表示,沒有接到一起舉報或者異議,説明“效果很好”。(4月4日《南方都市報》)
我很不願意對“改革的試水者”提出批評。在官員財産公示堅冰很難打破的當下,新疆阿勒泰等地正是這樣的“改革先鋒”。但由“沒有接到一起舉報或者異議”推導出“效果很好”的結論,恐怕是不符合邏輯的。反腐學者、中央黨校教授林喆認為,這一現象正是“效果不好”的表現,説明現在所實行的公示方法有問題。
在公眾看來,財産公示應該能産生反腐倡廉的效果。一系列腐敗個案表明,財産申報和公開制度的缺失,不僅增加了查處腐敗的難度和成本,而且容易誘發腐敗分子的僥倖心理。國內外實踐已經證明:要監督官員權力,財産公示不可或缺。
去年9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表示,當前反腐敗可以重點做以下工作:一是反對職務侵佔。二是逐步推進財産申報制和公示制。三是公開財政中的“三公”經費。財産申報不僅需要逐步完善,也需要“逐步從申報到公示”。這既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決定,也是一個必然趨勢。
遺憾的是,在吳偉平這位“中國推行官員財産申報制度第一人”去世後,阿勒泰的財産公示舉措也隨之停頓。更為遺憾的是,各試點地區的官員財産公示均有兩大問題:一是申報內容缺乏監督核實,二是公示範圍有限,部分地區僅僅是在單位內部公示,普通民眾看不到。這表明,財産公示的陽光要儘快照進現實,不能依靠少數地方或官員的推進,更不能總是停留在淺嘗輒止階段,有必要迅速掃清制度障礙,早日推出切實可行的官員財産公示制度。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