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時政

“籌錢”不是永遠收費的理由

2011年09月20日 15:14:00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行程1600公里,共被收了5次費,一共是3.1美元”,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方漢奇先生最近在美國的經歷,這种經歷引發了公眾公路收費的熱議。方先生引發的熱議還沒有消退,19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在《人民日報》上有關“收費公路政策需要繼續下去”的表態,又把公路收費的問題推向輿論的焦點。

  作為國家的公路管理部門,做出這種判斷當然有根據,比如“‘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是我國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政策的重要內容”、“當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採取收費公路的方式建設和發展高速公路”、“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等等。但是也有民眾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對。普通人的態度,並不是説“無理取鬧”、“故意找茬”,他們的判斷來自於直觀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情況。這些情況表明,不能總拿“籌錢”作為收費的理由,管理部門有必要考慮公眾的直接感受,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回應民意。

  首先“收費站多”、“費用貴”是好多人的切身感受。比如,在“百度地圖”中敲入“收費站”三個字,搜索後,在這張地圖上,密密麻麻地顯示了18900多個收費站,如果不放大地圖,你根本分不清個數。收費站多,路橋費也就很高。有網民透露,從北京自駕到大連,一共820公里,費用是380元,約合每公里5毛錢。“820公里380塊錢”和方先生的“1600公里3.1美元”一對比,當然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公眾當然會有意見。

  其次,“貸款修路、收費還貸”,誰都能理解,但是公路不能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提款機”,甚至由於收費不透明、管理不規範,引發了一些腐敗案件。有些公路的還貸期早過了,但是還搬出種種理由照樣收費不誤。比如,北京市審計局2005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總造價約10.15億元的京石高速早在2000年已還清本息,到2004年底已盈餘近6億元。而北京市路政局卻曾于2004年答覆社會質詢稱,京石公路還清貸款本息的時間是2026年,還有8億貸款沒還清。什麼時候能還完,成了一本糊塗賬。更有一些高速公路已經被納入了上市公司,成了母公司的“搖錢樹”。上述情況並非個別例子,這讓公眾如何感受到公路的“公益性”?

  再者,交通費用過高會對經濟發展産生不利影響。據世界銀行專門發佈的一份有關中國高速公路的研究報告,在車輛通行費所佔每人平均GDP的比例中,中國超過2%,超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中國的通行費可承受性是全世界最低的幾個國家之一。如此高的通行費,不利於社會的物資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價水準,不利於應對通貨膨脹。

  公路要不要收費?還要收多長時間的費?對於這樣的一個民生問題,管理部門更需要聽聽公眾的切身感受。據財政部的最新數據表明,前8個月全國財政收入74286.29億元,同比增長30.9%。由此測算,今年財政收入將突破10萬億。因此,在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背景下,再説“缺錢”、“籌錢”就有點太簡單了。

  我們不否認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減少收費,但是這些措施與民眾的預期和感受還有差距。在公路收費這樣的問題上,有關部門還更應該考慮民眾的要求,對於公路收費的情況要向公眾做一個詳細解釋;能取消的,儘量取消,讓民眾切實感受到收費下降的好處;暫時難以取消,也要制定一個時間表,從而對終結公路高收費亂象樹立信心。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