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目前中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中,逾半以上公安機關開設了官方微博。截至3月底,在新浪微博開通並認證的中國政府機構包括官員已增至3000余個,並呈快速增長中,其中不乏高層和高級官員。專家認為,網際網路的互動性和開放性非常適合充當政府與民眾交流的補充渠道,微博會繼續成為政府和公眾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它不同於信訪方式,微博上講的話更樸實鮮活,多了真話,少了官話。(中新網7月4日)
作為網際網路技術進步的結晶,已與手機實現即時互聯的微博,確實為消費者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社交平臺。不過,政府機構或官員開設微博,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工作作風的轉變,達到提升辦事效率,促進官民互信的理想效果,現實中並沒有佐證此二者具有必然因果關聯的範例。
政府和官員從“觸網”到深入,大抵可分為三個階段:政府網站、(實名)部落格、微博。無論是網站、還是部落格,抑或微博,共性在於,可借此實現與公眾溝通互動。無論是哪種方式,只要用好用活,均可能有效促進工作。
據工信部透露,目前100%的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省級政府、95%以上的地市級地方政府、85%以上的區縣級地方政府建成了政府網站。不過,盛況的背後又存在“重建設、輕服務,重資訊發佈、輕線上服務,重社會管理、輕公共服務”的普遍現象。相比之下,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政府網站因回復率高達100%,一時成為社會美談。如此看來,努力讓每一種平臺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這遠比追趕時髦更有意義。
不可否認,網路有其獨特優點,利用好這些新興技術當然有可能促進工作。但對基層群眾特別是那些遠離城鎮的偏遠地區,真正對網路熟知者往往只限于年輕人。那些年長或者與網路並不親近的群眾,大都難以與微博官員進行交流,其所思所想,自然難以借助這一“超前”的平臺有效反饋。
實際上,能夠與非網民群體實現“零距離”對接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可以公開個人電話聯繫方式,可以定期定點接待民眾陳情,可以憑藉一雙“鐵腳板”勤於深入基層……時至今日,當初為許多地方推崇的電話公開,到底還有多少地方仍在堅持呢?倘若過於專注形式的規範化,又如何避免墜入轟轟烈烈搞形式,扎紮實實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呢?
過於專注于外在表現形式,這實際折射出的是一種“形式盲崇主義”。在此現象背後,理當重視的實際效果,往往因為形式的張揚惹目乃至有政績甜頭,反倒屈居其次。更為甚者,倘若我們忽視對效果的關注,反倒在形式上關注過多,很難説不會“激勵”更多官員方面苦思冥想,疲於形式創新,卻不思效果幾何。
對公眾而言,衡量政府公信力和官員政績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生活得到改善,幸福指數得到提升,至於怎樣實現這些目標,理應由政府因應時勢,科學抉擇,而不是以形式取代政績。擺脫對形式的盲崇也不難,關鍵讓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成為領導幹部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當基層民意能夠有效牽引領導幹部的“牛鼻子”,至於領導幹部到底是選擇哪種方式,贏得群眾的支援和肯定,則可視之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何必千篇一律,興師動眾。(禾刀)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