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追猛打”才能追出透明的慈善

時間:2011-08-29 14:04   來源:齊魯晚報

  26日,首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報告在安徽蕪湖發佈。針對近期引發慈善界地震的“郭美美”等事件,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徐建中在會後表示,“郭美美事件”通過媒體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讓壞事變為好事,但媒體窮追猛打會傷害慈善事業。這話頗堪玩味,“郭美美事件”之後公眾果然沒有慈善之心了嗎?假如靠蒙蔽得到捐款,還能稱得上慈善嗎?

  徐建中副司長的講話事出有因。民政部門的相關數據顯示,今年3-5月,慈善組織接收捐贈總額62.6億元;但“郭美美事件”發生後,今年6-8月全國公益慈善組織接收的捐贈數額僅為8.4億元,降幅達86.6%!與此相反,不通過慈善組織的捐贈卻有了大幅增加。可見公眾對現有慈善機構確實表現出了不信任,但是公眾對於慈善的熱情並未冷卻。

  紅十字會有“郭美美”、慈善總會有“尚德詐捐門”、青基會的“中非希望工程”有“盧美美”,近期,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機構可謂風雨交加,通過媒體的廣泛報道,人們發現這些慈善機構的運營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突出的是捐贈資訊不透明、與企業存在不明利益關係等。這些問題被相繼曝光之後,相關慈善組織接受的捐贈出現大幅下滑看上去與媒體的報道有著直接關係,但是問題的根源卻在於,一些慈善機構長期以來存在的官僚作風、神秘化管理。如果因為捐款的減少,而質疑和否定媒體的“窮追猛打”則是舍本逐末。

  慈善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是一個獨特的領域。慈善組織不同於企業,它必須是非營利性的,不能以此謀利並摻雜任何個人和組織的私利。因為善款全部來源於捐贈,慈善機構的工作只是將善款轉贈于最需要的人,如果得知自己的意願沒有實現,捐贈人當然有權選擇其他途徑實現自己的意願。這也是不少人捨棄慈善組織轉而選擇其他渠道的主要原因。試圖通過封鎖和隱瞞問題而壯大慈善事業,即便一時得逞,也不可能長久。

  慈善組織不同於政府機構,任何層級化、官僚化的表現都是慈善組織的頑疾。慈善組織存在的價值應當是充當捐贈者和受助者的橋梁。從這個意義上説,慈善組織是社會的良心,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一種渠道,這裡面容不得半點虛假,也不能摻雜商業利益。

  媒體的報道看上去使慈善組織出現了暫時性的危機,事實上是一種必要的糾正。任何組織的威信和聲譽必須建立在真實和透明的基礎上,如果一味掩蓋問題,使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中國慈善機構的積弊就會愈演愈烈,最終傷及根本,那時的問題可能會比現在表現得更為嚴峻。

  盡可能地把真相告訴公眾,讓公眾來評判,媒體之前的報道已經見到了效果,也使中國慈善組織的改革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民政部官員也表示,今後公益組織要從林林總總的社會組織中分離出來。這無疑是好的方面。中國慈善制度的確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候了,應該打破慈善只能官辦的現狀,監管機構的職責是構建制度、加強監管,不管是官方背景的還是民間推動的,只要是真正做慈善的都應該鼓勵,這才能回歸慈善的本質。靠維持現狀的思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事實上,民政部官員應該感謝媒體的“窮追猛打”,而不是抱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