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融市場建設可著眼于投融資功能,而香港則由於更加開放的市場機制與環境,可以充分服務於各類國內主體的風險分散需要。
據《人民政協報》報道,多位香港政協委員都提出滬港金融發展應各展所長,互補不足。對此我們看到,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與香港的互動關係,一直是各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應該説,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關係的根本矛盾點在於:中國只能建設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還是可以同時存在兩個國際金融中心。雖然金融危機以來,人們更加強調兩地的合作,但是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路徑和目標日益明確的情況下,未來滬港之間的競爭關係也在逐漸上升。雙方如何處理競爭與合作的互動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定位,以及如何主動處理好與上海的功能互補。
基於國家金融發展戰略的前景,兩地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有效互動可以著眼于如下幾方面:
在市場定位方面,上海的金融市場建設可著眼于投融資功能,而香港則由於更加開放的市場機制與環境,可以充分服務於各類國內主體的風險分散需要。基於其傳統地位,香港在國際投融資方面可能發揮更大作用,上海則成為毋庸置疑的國內投融資中心。
再則,兩地在金融市場發展中,都存在債券市場的短板,因此有諸多互動空間。結合香港金融市場中最發達的股票市場,香港還應該促進人民幣計價股票的發展。
在豐富金融機構佈局方面,滬港兩地也可以展開互動。對於內地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和“走出去”來説,香港成為其最主要的“窗口”與首個“戰略要地”,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也成為金融國際化的起點。香港可以積極引導各類面向內地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港設立,如人民幣計價的私募股權基金,進而為上海實現金融機構多元化提供支援。在上海完善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的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提供更有效的直接和間接支援。
此外,上海的金融産品創新環境將來雖然會不斷優化,但與香港比較而言肯定還長期存在差距。對此,將來上海的金融産品創新應該更加著眼于各類基礎金融産品方面,而香港可以大力發展各類人民幣衍生品和結構化産品,從而滿足不同主體的金融需求。同時,也可以把香港作為推出各類新型人民幣創新産品的試驗田。
在金融安全與防範風險方面,我們看到,本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及其東道國都面臨了新的重大挑戰。香港的經濟金融體制具有極高的自由度,這雖然有利於增進金融交易活力,但在防範國際金融風險傳染方面卻存在不足,因此從整個國家金融安全的角度來看,更適合作為防範風險的“緩衝區”。對於上海來説,雖然未來利率市場化和貨幣自由度都會大幅提高,但仍然會在現有的監管框架內逐漸完善,並且依託龐大的實體經濟,因此更適合作為應對金融風險傳染的“核心區”。(楊濤)
[責任編輯:樊玉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