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政
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有效契合了市場自治、政府善治、社會共治的理念,是城市治理制度的一次重構。
一段時間來,共用單車發展迅猛,目前註冊用戶已超過1億人,累計服務超過10億人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以來,很多城市推出“信用騎行”,信用良好的用戶不再需要先交押金。據統計,引入信用的單車平均騎行人次提升50%、租金款欠款率下降52%、丟車率下降46%。
這個例子説明,信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軟實力”。信用系統的建設,可以更好地助推行業發展,增進公眾福祉。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以城市為載體的公共資訊服務、市場信用監管、信用聯合懲戒等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不過總體來看,當前的信用實踐與經濟發展、信用文明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個突出問題是,面對多元化的經濟實踐,具有創造性、開拓性和主動性的信用服務模式和政策,還相對匱乏。信用經濟作為實物經濟、貨幣經濟之後的經濟形式,是人類依託資訊資源開展的一種新的經濟活動,這就需要對各種信用經濟形式有更多研究。例如,近年出現的跨境電商,內涵和外延尚未完全確定,監管尺度和標準也不完全統一,導致出現“此地不合法換個地方就可以”的現象。對於這樣的問題,可以在放管服的框架下,在維持市場需求及活力的基礎上,逐步放寬信用正面清單的調控範圍。
市場信用建設,往往會表現出週期性、反覆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如果不能對信用關係形成良好的治理結構和約束機制,容易走兩步退一步。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多次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因所在。要不斷釋放“信用紅利”,就要有“信用+”的意識,加強對信用經濟形態多樣性和多元性的認識,開展市場信用管理服務的實踐創新。
這可以從這些方面著力:加強資訊披露,完善信用獎懲聯動體制機制建設和作用;提高監管效能,促進市場信用資訊數據庫應用服務範圍拓展;培育信用産品,推動信用服務和信用仲介服務市場健康發展;完善法律體系,把信用監管工作的主要成果納入法律保障;促進社會共治,營造引導規範市場主體長期良性發展的良好信用環境。
在信用建設中,可以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引導各方形成合力。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完善資訊披露,形成對失信行為的有效約束,保證市場良好運作;把信用監管作為一套新的市場管理辦法,探索信用資訊在企業發展、金融服務、社會保障等更多領域的應用;在規範信用服務市場準入,提升信用仲介服務水準的同時,加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培育信用服務産業。同時,也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以信用體系建設為契機,擴大市場主體的監督範圍,促進社會齊抓共管格局的形成。
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有效契合了市場自治、政府善治、社會共治的理念,是城市治理制度的一次重構。不久前,首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來自全國300多個城市的信用建設負責人齊聚西子湖畔,探討如何建設“信用城市”的問題。對於各地政府來説,信用體系將成為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城市尋找新的增長點、實現“換道超車”的重要機會,這樣的機遇不可錯過。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7日 05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