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單身潮與“空巢青年”形成了難解的迴圈

2017年04月11日 14:29: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遇到黑心房東,晚上被趕出來。經歷深夜捧著電話卻不知打給誰的絕望……”這幾天,臨近畢業季,“空巢青年”這個詞突然間又火了起來。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父母不在身邊,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朋友不是很多,獨居,單身。據統計,目前超5800萬人在中國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至39歲)達2000萬,單身人群最多的五個城市分別是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

  “空巢青年”一詞早已有之,尤其近些年來,每每在傷春悲秋的敏感節點,其總是會被眾人拿來欷歔感嘆一番。事實上,那些獨居的年輕人,不僅絲毫不排斥被貼上如此悲涼的標簽,反倒很是樂於將自己主動歸入這一群體。相較于上代人在表達情感時的克制與內斂,新世代在這方面無疑要直接、坦誠得多。就這樣,各種各樣關於“大城市孤獨者”的親歷故事,在網路平臺上被廣泛分享、擴散,並激起了輪番的情緒共鳴。

  從某種意義上説,“空巢青年”似乎更應該理解為是青年群體自我歸納、自我炒熱的“概念”。對此,有些人就説了,年輕人“空巢”狀態很正常,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諸如此類的判斷當然也不無道理,可是倘若只是將“空巢青年”之説歸結為年輕人的自怨自艾,或許也顯得有些傲慢自負了。必須承認的是,“空巢青年”現象的確是一種社會問題,只不過其性質和程度還存在疑問罷了。

  之所以會造成“空巢青年”現象,無疑有著很複雜的成因。比如説,現代職場的崗位設定與工作性質,決定了傳統意義上“宿舍群居”的集體生活不再適用。就業者被分割成原子化個體,分散在廣闊的社會空間內再自發聚合;再比如説,性別比失衡以及兩性社會角色的變化,在根本上加劇了大城市的單身問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單身潮”與“空巢青年”現象兩者彼此強化,已經形成了某種難解的迴圈。

  “空巢青年”現象,其最核心的構成要素大致有兩點,也即“單身”問題和“獨居”問題。關於前者,已經有一系列成熟的研究;而對於後者,似乎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要知道,年輕人“獨居”往往並不只是意味著“一個人居住”,更意味著社交關係的斷裂、情感紐帶的萎縮。現實中,許多“獨居青年”沒朋友、很少與人打交道,他們與這個世界極少發生交集,反倒一步步退縮于自己的小空間裏。

  一個人搬家,一個人看病,一個人忍受痛苦,一個人面對徬徨。“空巢青年”是一個社會群體,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群人承受著“空巢”的後果,卻總是回避“空巢”的原因。而如何創造更多的互動場景,讓獨居青年更多參與到社會的運轉中來,這無疑已是一個亟待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李帥]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