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新論:大學要有“遙遠的掌聲”

2017年03月21日 08:0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涵養三者的緊密結合,將更加牢固地構築起大學教育的基石

  今年兩會,大學教育是很多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一些大學生“身在課堂,心在遠方”的現象,讓不少人對大學教育産生了憂思。我們應該讓學生從大學教育的過程中得到什麼?這是每一個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不斷思考、探索的問題,也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視的核心問題。

  何為大學教育的基石,關乎大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決定著教育的方向、目標和功能。教育主體只有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基本的共識後,才能討論下一個問題,即如何開展教學活動,以及如何評估教學效果。

  有一則廣為傳播的學界軼事,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大學教育豐富的內涵:即將榮休的哈佛大學教授羅爾斯在上完最後一堂課之後,已經走出老遠,教室裏的掌聲還在繼續著。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向一向正直、嚴謹、睿智的教授表達他們真誠的敬意。這種“遙遠的掌聲”,抒發的是教育對人心靈的感動,是一顆顆年輕的心靈對享受教育撫慰的迴響。如果我們把人的培養和學生的成長放在首位,那麼教育應該努力促使人養成完善的人格,對事物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力,解決人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適應和改造他所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

  因此,要使高等教育真正完成它的使命,教育理念就不僅是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導,還應該讓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涵養三者緊密結合。這樣的三位一體,將更加牢固地構築起大學教育的基石。從這一觀念著眼,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傳道”的問題,而它的核心則在於人的價值觀的培養,包括對國家、社會、制度、信仰、科學、藝術、道德和時代精神等的看法,是內化於人的血脈的精神力量。這一目標不能簡單地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將會更加凸顯。它體現的實際是一個心靈對另一個心靈的影響,也就是通常所説的通過人格的魅力影響他人,讓學生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之中,有效實現對真、善、美、愛、權利和義務這些基本價值的認同。

  身處網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和便捷,使得教師需要更多地改變“授業”方式,完成從傳統的灌輸式為主向以互相討論和解惑為主的轉變,從而全面培養學生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指具體的專業技能,尤其強調創新的能力,確保一個人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仍然具備持續工作的能力;另一種是作為社會人的能力,即參與公共事務、服務社會及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這兩種能力的提升需要同步推進,不可偏廢。

  社會在發展,各種思潮隨之奔涌,大學就像一條奔流的河,每天都是新的。對教育者來説,不應該去追逐河水翻捲的浪花,而是要成為不會被河水和泥沙帶走的堅固河床。這需要我們更加著眼於人的教育,春風化雨,立德樹人,讓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三者熔鑄成大學的基石,築成大學教育的穩定河床,把奔騰的河水送到遠方。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0日 05 版)

[責任編輯:李帥]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