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評】讓“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更多人的追求
我們所需要的,是有一個契機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種熱情去延續古老詩詞歌賦的青春。
近期備受關注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決賽在2月7日正式收官,來自復旦附中的16歲選手武亦姝奪得冠軍。節目播出的同時,很多觀眾在微信中同步玩起了“定制專屬詩”。據央視數據顯示,這個節目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人次。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以及另一個相當獨特的朗讀書信節目《見字如面》,這些帶著濃厚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電視節目,近年來成為電視節目中的一股“清流”,廣受好評。這一文化現象透露出的是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美的滋養的認同、享受和期待,也説明很多人願意親近優秀傳統文化。
面對粗鄙的網路語言的侵襲,很多人不解、不滿又無奈。而傳統詩詞中優美的語言讓很多人有幾分“喜出望外”——原來我們祖先的語言曾經這麼美,丟掉它們、對網路語言趨之若鶩,實在有點小兒科了。
近年不少電視綜藝節目掀起親子風、真人秀、歌曲選秀等熱潮,但在熱鬧過後,觀眾發現,似乎沒剩下什麼。真正能夠打動人的節目讓觀眾望眼欲穿。在這種情形之下,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以高收視率成為電視節目中的“網紅”,似乎順理成章。
我們所需要的,是有一個契機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種熱情去延續古老詩詞歌賦的青春。
有人説,傳統的詩詞歌賦正在引發今天國人的文化共鳴。需要看到,從對詩詞節目的追捧,到大眾“絕知此事要躬行”,有著不小的差距。邊看電視邊同步參與微博微信答題的一些觀眾反映,很多題有一種“陌生的熟悉感”。節目中,很多家喻戶曉的句子也常常讓百人團中數十人答不出來。這反映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洲”——這種詩興與氣勢不是看幾次弘揚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就能達成的。如何以詩詞熱為契機形成良好氛圍,啟迪更多人去熱愛和學習傳統文化,值得思考。
培養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既需要豐富藝術人文學習經歷,引導人們逐步理解傳統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還需要在文化普及層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上,需要從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視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
期待在詩詞熱“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引導下,讓“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更多人的追求,讓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深植于我們每個人內心。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