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把中國故事講得更精彩

2016年12月20日 11:13:4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總體而言也註定是坎坷不平的,許許多多的經驗需要積累,千千萬萬的探索需要去試錯,一口吃成個胖子肯定不現實

  “舌尖上的中國”出神入化,名滿天下。但真的到國外一些聞名遐邇的中餐館裏走一遭,人們發現,最受歡迎的不是“辣得跳”的毛血旺,更不是“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而是那些經過長期本地化的咕咾肉和魚香肉絲。

  文化傳播其實也是如此。當然誰都想把最“地道”的東西呈現給世人,但有時候不見得初衷、努力與效果能夠相統一。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謝天振講過一個有名的例子: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的《紅樓夢》一直是被國內翻譯界推崇備至的中譯英經典。但有人對百餘年來十幾個《紅樓夢》英譯本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到美國大學圖書館進行實地考察,卻發現與英國漢學家霍克思、閔福德翻譯的《紅樓夢》相比,楊譯本無論是在讀者借閱數、研究者對譯本的引用率以及發行量、再版數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

  是楊憲益、戴乃迭先生水準不夠嗎?顯然不是。但叫好和叫座,往往是有距離的。有時候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現實。

  用行話來説,最近熱映的《長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業電影”,其核心情節高度濃縮,為行銷市場量身打造。然而尚未走出國門,這部影片就引來一片惡評。“劇情之弱智令人髮指”,“跳水體操射箭鉛球標槍馬術展示了中國奧運健兒的風采”,“這白裏透著紅啊,紅裏透著黑,黑不溜秋,綠了吧唧,藍哇哇的,紫不溜秋,粉嘟嚕的透著那個美”……各種諷刺挖苦不絕於耳。

  誰也不能説《長城》是一部完美之作,種種情節和角色,的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上座率尤其是在華外國人的評價看,這部片子還是抓住了很多人的心。遠古的饕餮為什麼要跟長城扯在一起?發生在宋朝的故事,守長城的是宋軍還是遼軍?五顏六色的軍隊是不是《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翻版?很多情節如果放在《功夫熊貓》和《花木蘭》中,大家也許只是微微一笑,甚至為“好萊塢居然也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有些激動,但到了《長城》裏,到了張藝謀手裏,一切就都容易被胃口越來越“刁”的影評者詬病和嘲笑。沒辦法,中國人拍的中國,同胞們免不得要用自己更淵博的知識來檢視你。最典型的就是非北京人説普通話,河南人説得不標準沒事,陜西人説得不標準也沒事,但如果你是我的同鄉,常常是越聽越彆扭,哪句都透著矯揉。

  正因如此,大可不必為網上那些七嘴八舌的批評鬱悶懊惱。畢竟,《長城》在全球多個國家的大規模上映還在一個多月之後。而且即便海外市場大獲成功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總體而言也註定是坎坷不平的,許許多多的經驗需要積累,千千萬萬的探索需要去試錯,一口吃成個胖子肯定不現實。守住初心,不急不躁,從咕咾肉、魚香肉絲開始做起,慢慢再把紅燒麒麟面、蟹肉雙筍絲這樣的精品往上端,中國故事一定會越講越精彩。(梁曉琦)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