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每日電訊:若回收有利可圖,焚燒秸稈歪風可止

2016年11月25日 10:40: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原標題:若回收有利可圖,焚燒秸稈歪風可止

  今年,黑龍江省肇東市加大了對秸稈焚燒的整治力度,當地甚至出現了村民因為燒秸稈而被拘留的新聞。一位因燒秸稈而被拘留的村民的家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想不明白這個秸稈要是不燒,能怎麼辦?”這位村民告訴記者,今年秸稈禁燒的力度明顯大於往年,路邊挂了宣傳條幅,派出所也總有人下來,鄉鎮幹部更是挨家挨戶通知,街上“大喇叭”也天天在喊。(11月24日《工人日報》)

  秸稈焚燒之害體現在多個方面,除了最嚴重的大氣污染之外,還有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之外,還會引發火災帶來極大的消防安全隱患,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品質下降等。當前環境壓力不斷傳導,治理霧霾已成為一項剛性的政治任務,各地都對焚燒秸稈的行為採取了零容忍的態度,不但對負有引導、教育和監管之責的各級地方官員採取了“一票否決”的嚴厲政策,對違法擅自焚燒的農民也有相應的處罰措施。

  儘管如此,偷偷焚燒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在一些地方呈現出高發態勢,“貓和老鼠的遊戲”始終不斷上演。究其原因,除了“法不責眾”的群體心態作祟,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當秸稈的焚燒成為秸稈處理的一种經濟、實惠的選項之後,行為當事人就不會為保護環境付出代價。當私利與公利出現衝突之後,公共政策就應當正面回答“不燒怎麼辦”的公眾之問。

  社會治理講求疏堵結合,採取拘留等高壓方式錶面上看是堵了“暗渠”,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開明道”替百姓的切身利益做打算。如果沒有更優的選項、更簡便的途徑,焚燒的衝動就始終難以得到遏制。

  從成本上看,農民回收和處理秸稈已成為“難以承受之重”,即便一些地方給予了一定的補貼,依然屬於杯水車薪,難以滿足農民實際的成本支出。比如有農民曾經算賬,花同樣的錢,請人摘玉米容易,可請不來人收割秸稈。從企業的角度看,眾多回收企業反映,由於回收的成本太高,企業要麼虧損要麼難以盈利,幾乎看不到出路所在。當這種情況形成傳導效應,秸稈的回收利用之路走不通,“一燒了之”就成為農民的無奈之選。

  秸稈“不燒怎麼辦”,國外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答案。秸稈在美國的用途很廣,可用作飼料、手工製品等,有的地方還用來蓋房,將整捆的秸稈高強度擠壓後填充新房的墻壁。日本處理秸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混入土中當作肥料以及作為粗飼料餵養家畜。在國內,秸稈的處理也有多種方式,包括秸稈發電、壓塊作燃料、秸稈氣化、食用菌栽培、秸稈飼料等,但實際操作中普遍存在綜合利用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在《工人日報》的報道中,就提到黑龍江省在秸稈利用方面存在秸稈利用企業過少,技術不配套,收儲運輸服務體系不完善,秸稈市場零散收購,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

  想要突破現實瓶頸,還需要發揮政策杠桿的作用。比如推行提高回收利用率的補貼政策,用公共政財的支付為環保“埋單”。一方面,在源頭上,建立秸稈農業補貼,增加農民秸稈還田的積極。吉林已經試點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作業補貼,對秸稈還田覆蓋免耕播種和高留根茬還田免耕播種,每公頃補貼375元。

  另一方面,扶持一批秸稈回收處理的企業,建立專項經費補貼,鼓勵相關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用秸稈生産新型的能源或者化工原料等,讓秸稈實現高投入和高回收。比如,近幾年河南省圍繞秸稈機械粉碎還田和秸稈收儲清運,不斷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有效擴大了秸稈肥料化利用的規模和品質,目前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預計超過87%,有效“變廢為寶”,實現了秸稈的資源化利用。與此同時,2016年秋季,河南省秸稈焚燒火點數也大幅下降,同比火點數銳減95.5%,為大氣環境治理“減負”。

  只要讓秸稈的回收和處理“有利可圖”,秸稈“不燒怎麼辦”才不會成為無解之問。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