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部分地方政府治霾中表現出的惰性和“習以為常”,環保部門應當發揮強有力的監管作用。對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應移交司法機關嚴加懲處,對在重污染天頂風作案、超標排放的不法分子,不能只是簡單罰款了事。
環境保護部昨日通報,針對11月2日至5日期間,東北、華北地區持續重污染天氣過程,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進行會商,並派出12個督查組赴重污染地區督促檢查。在此期間,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東北、華北地區出現大範圍重污染過程,最大影響面積分別達到63萬和38萬平方公里。
未來幾日,隨著較強冷空氣出現,北方多地在降溫的同時,霧霾天氣也將消散,但是,對本輪大氣重污染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卻不能讓其輕易矇混過關。環保部的監測數據顯示,東北地區重污染天氣過程中,燃煤、秸稈焚燒和機動車排放是污染最主要的貢獻源,而華北尤其是北京市及周邊地區的分析表明,機動車尾氣排放仍是主要污染來源之一。由於大氣污染具有頑固性和反覆性,所以導致本輪霧霾天氣的這些“老問題”,本來並不足為怪。然而,霧霾暴露出一些新的趨勢和問題,卻值得社會各界高度警惕。
空氣污染作為“心肺之患”,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中央及地方財政加大撥款力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大氣污染。目前我國大氣污染的不利局面仍未得到扭轉,在此形勢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對霧霾卻表現出麻木和聽之任之的態度。在本輪大氣重污染期間,一些地方防霾應急預案執行不力,應急減排措施“浮于紙面”,霧霾來臨時,該挖土石方的照常作業,焚燒垃圾、煙塵排放等不法行為照舊進行,道路遺撒、道路揚塵等問題依然突出。
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執行應急預案不到位,是因為平時對環保工作就不認真,習慣於以虛的手段應付,霧霾來時“臨時抱佛腳”,效果不佳並不奇怪。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對霧霾不敏感,還源於“法不責眾”的消極心態。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作用,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突出。一個城市産生的污染物可能傳播出去,其承受的污染物也可能來自他處,由於大氣污染具有區域性特徵,一些區域內的地方政府就認為可以借此“抱團抗壓”,逃避治理責任。
在近期的污染天氣中,還暴露出部分地方以造假手段應對監管的不良傾向。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被稱為“長了牙”的新環保法于近年實施,環保直接與幹部考評掛鉤,同時,新法建立了行政問責機制,不斷有地方一把手被環保部公開約談。嚴厲的監管讓地方上感到了壓力,也讓一些人有了搞“假動作”的動機。在此次霧霾過程中,有的城市在環保部設置的環境監測點附近,禁止貨車通行,以此干擾大氣污染濃度監測。有的地方將早已停産的企業,列入應急減排限産名單,造成應急機制好看卻沒有實效。
針對部分地方政府治霾中表現出的惰性和“習以為常”,環保部門應當發揮強有力的監管作用,嚴格問責依法懲處。對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應移交司法機關嚴加懲處,以儆效尤。對在重污染天頂風作案、超標排放的不法分子,不能只是簡單罰款了事,觸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霧霾形成是粗放發展的結果,其治理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在霧霾治理的較長過程中,環保標準必須越來越嚴,監管問責也必須越來越嚴。否則,霧霾治理工作永遠也不會實現由量到質的提升,不僅難以取得突破,而且會形成久拖不治的不利局面,最終會讓人民健康和政府公信力都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樊大彧)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