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齊發網約車細則。三座中國一線城市的細則,無疑成了其他地區的風向標。京滬對網約車車主戶籍和車籍作了排他性規定,即兩地都要求網約車車主必須是當地戶籍,車輛也必須是當地車牌車輛。深圳則規定只要持有合法有效的深圳經濟特區居住證,即可從事網約車業務。(10月9日新華網)
京滬深新規,明顯傳遞出“網約車管理趨嚴”的信號。網約車作為“網際網路+交通”産生的新事物,曾經歷一段野蠻生長時期。各網約車平臺獲得風投,拼命補貼,市民打車價格急劇下降,都市開網約車的私家車更是收穫紅利。
但是平臺脫韁的競爭終非長久之策,無論是從打車安全,還是偏離市場的過度低價導致的供給過剩等方面考慮,政府用有形之手予以規範,都是應有之義。且政府規範而不是取締網約車,本身也是對後者的身份認同。
然而,京滬深新規,具體執行中能釋放出多少善意有待觀察。在主張開放平等的社會大環境下,“京人京車”“滬籍滬車”等字眼著實刺耳。網約車剛出現時正是其特有的“低門檻好參與”,才釋放出“網際網路+交通”的優越性,客觀上解決了市民抱怨已久的打車難、打車貴問題,而這不是管理部門主動能解決的,網際網路和市場在其中居功至偉。“京人京車”“滬籍滬車”等排他性條款,與網際網路平等開放之義背道而馳,網約車基於人口基數大釋放的紅利很容易被抽離。
新規名曰“倒逼行業升級”,出發點是好的,但卻是以簡單粗暴的抬高門檻為代價。“京人京車”“滬籍滬車”顧名思義,網約車有錢賺,外地人就別攙和了。而之前網約車風口期“倒逼行業升級”讓計程車行業痛定思痛的,很多恰恰是這些“達不到門檻”的外地人。宏觀政策也要看微觀民生,網約車紅利本可以讓外地人在京滬有立足之地,新規很可能意味著他們中的不少人被城市壁壘冷漠驅逐,背後是家庭經濟陷落。
網約車本來的優勢是“輕資産”,誰的模式好,誰就有生存空間,如今壁壘重重,只會讓創業公司面臨困境,背後是失業和行業衰退。
市場對資源配置要發揮主導性作用已是共識。網約車提升城市出行體驗,就是最大程度發揮了市場作用。政府可以介入,但不該動搖市場的主導性作用,而且政府介入,只應是法律層面的兜底。而此次京滬新規,分明裹挾了人為控制城市人口、低配車是安全隱患等“官意”。即便是對網約車最為人稱道的順風車,也作出“每天限接2單的限制、必須單獨開發APP,與網約車和計程車叫車APP分割”等限制。
或許對政府而言,管理成本下降了,開計程車的人素質高了,但是網約車不等同於計程車。用規範計程車的方式來規範網約車,效果不見得會好,與此同時,市民出行就一定會更便捷嗎?行業發展會更開放嗎?創業企業會更自由嗎?管理管理,在管的基礎之上,還要有治理才是啊。
京滬深新規,勢必會導致網約車供給下降,專人開網約車會成為趨勢,網約車平臺會被壓縮至計程車公司的境地,“網際網路+交通”少了想像空間。行業變化老百姓管不上,他們最關心的還是,出行打車還能否便捷,還要受計程車司機拒載閒氣嗎?新規靈不靈,管與理並重才是王道,最終的得分,還得由老百姓用腳投票。
(未來網評論員 舒楊)
[責任編輯:王怡然]